干得漂亮! 就在刚刚,俄罗斯突然宣布: 9月2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总裁阿列克谢·米勒在北京宣布,俄罗斯与中国已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协议,该管道经蒙古国每年向中国输送500亿立方米天然气,合作期限30年,且价格低于俄罗斯对欧洲的供气价格。 这条 “能源大动脉” 可不是短距离的小工程。它全长 2600 公里,起点选在俄罗斯亚马尔半岛的天然气田,中途要穿过蒙古国境内 800 公里的土地,最后一头扎进中国的西气东输管网。 单说每年 500 亿立方米这个量,就够 1.3 亿中国家庭用上一整年,相当于给国内能源市场添了个 “稳定器”。而且这项目早不是纸上谈兵,2024 年就已经开工建设,按照计划 2029 年就能正式通气,到时候国内不少地区的天然气供应会更宽裕。 这消息一出来,最坐不住的就得是欧洲。毕竟就在 2025 年年初,俄罗斯刚宣布终止通过乌克兰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协议,这一下就让欧洲少了每年超 1300 亿立方米的俄气供应。 没了稳定来源,欧洲天然气基准价格直接坐上过山车,比去年年初涨了快 800%,不少依赖天然气的工厂成本飙升,有的甚至只能减产停产,反观中国这边,却能借着新管道拿到便宜又稳的气,两下对比差距太明显。 这次合作里,蒙古国也成了实实在在的受益者。作为管道过境国,蒙古国不仅能拿到每年稳定的过境费,协议里还专门加了条款 —— 允许蒙古国以优惠价格从管道里购买天然气。 对经济一直偏薄弱的蒙古国来说,这不仅能改善国内能源供应,还能靠过境相关产业带动就业,等于天上掉了个 “发展礼包”。 可能有人不知道,为了这份协议,中俄蒙三方前前后后谈了整整十年。早在 2015 年,俄罗斯就先提出要修这条西线天然气管道,但涉及过境权划分、价格机制敲定、工程技术标准这些细节,三方在谈判桌上反复沟通,光正式会谈就开了几十次。 直到 2025 年上半年,三国高层密集互动,才终于把所有分歧捋顺,最后在北京把这份协议签了下来,这份成果来得可不容易。 而且中俄的天然气合作不止这一个动作。之前的 “西伯利亚力量 1 号” 管道,输气量已经确定要从每年 380 亿立方米提升到 440 亿立方米;远东地区的天然气管道也没闲着,输气量会从 100 亿立方米涨到 120 亿立方米。 等于中俄在东西两线同时发力,俄罗斯能源出口的重心,越来越偏向亚洲市场,这对双方来说都是双赢的布局。 美国的分析家们看到这消息,早就急得直跺脚。他们算过一笔账,“西伯利亚力量 2 号” 一旦满负荷运行,俄罗斯在中国天然气市场的份额能占到 10% 到 15%,这会直接冲击美国液化天然气的出口生意。 要知道美国之前还想着靠高价液化天然气抢占欧洲和亚洲市场,现在中俄这手操作,直接断了他们的部分念想。更让美国头疼的是,这条管道走的是陆地路线,全程不受海上航道控制,就算美国想搞制裁,也找不到合适的抓手,只能干着急。 对中国来说,这份协议的意义可不只是多买些天然气。每年新增的 500 亿立方米天然气,能大大缓解国内东部地区的能源缺口 —— 那些天然气化程度还不高的工业城市和居民社区,以后用气会更方便。 而且管道输送的天然气,比海上运来的液化天然气省了 30% 的加工和运输成本,这不仅能降低国内能源价格,还能提升相关产业的竞争力。加上之前的管道,中俄每年的天然气贸易量很快就能逼近 900 亿立方米,国内能源安全的底气又足了一大截。 再回头看欧洲,现在的处境有点尴尬。当初跟着美国喊着 “能源脱钩”,非要和俄罗斯划清界限,结果把自己坑得不轻。 没了俄气供应,欧洲只能花高价买美国的液化天然气,成本比之前的管道气高了不少,不少工业企业扛不住成本压力,只能把工厂迁到能源价格更低的国家。现在看着中俄蒙三方热热闹闹搞合作,欧洲怕是后悔都来不及 —— 当初要是务实一点,也不至于落到现在的地步。 俄罗斯这步棋走得确实够绝。既摆脱了过去对欧洲能源市场的依赖,又靠中国这个大买家稳住了经济;中国拿到了便宜稳定的能源,保障了国内发展;蒙古国还能靠过境费改善经济,这是实打实的三方共赢。 这种基于利益互补的合作,比某些国家整天喊的 “价值观同盟” 实在多了。说到底,国际关系拼的还是实力和务实眼光,中俄这次的操作,不仅保障了各自的利益,还悄悄重塑了全球能源格局。 那些还在纠结意识形态、搞阵营对抗的国家,怕是只能在高能源价格和发展困境里,慢慢品味自己种下的苦果了。
干得漂亮! 就在刚刚,俄罗斯突然宣布: 9月2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
康安说历史
2025-09-04 01:34:06
0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