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51岁的褚时健接任快要倒闭的玉溪卷烟厂厂长,当时厂里领导层不仅架子大,而且还不把他放在眼里,可褚时健仅用一招,就让他们心服口服。 一个濒临倒闭的工厂,一位51岁的新任厂长,面对领导层架子大且不把他放在眼里的局面,他究竟用哪一招让众人心服口服?这个故事从1979年开始,揭示了企业转型的秘密。 玉溪卷烟厂成立于1956年,初期作为小型生产单位,主要依赖手工操作,产量每年仅维持基本水平。工厂位于云南玉溪地区,周边烟叶种植资源丰富,但管理模式落后,缺乏市场竞争力。进入1970年代末,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市场竞争加剧,外来品牌进入,本地产品难以立足。工厂设备老化,维修频繁,生产效率低下,资金短缺导致库存积压,销售渠道有限,收入仅够覆盖成本,面临停产风险。 1979年,上级部门委派51岁的褚时健担任厂长,他先前管理过多家农场和糖厂,具有运营经验。工厂内部存在多个派系,老员工依赖旧有制度,新领导到来时,内部氛围紧张,有人回避合作,有人低声议论变动。褚时健接手时,工厂年产量不足30万箱,欠债高达500多万元,员工士气低落。这些因素构成了企业转型的复杂起点,考验新领导的应对能力。 褚时健上任后,发现领导层结构僵化,晋升依赖资历而非能力,部分干部工作不积极,影响整体效率。他决定调整管理机制,废除旧有晋升方式,引入能力考核标准,让年轻和中年员工根据实际技能进入管理岗位。 具体通过现场测试实施,包括生产知识评估和问题解决能力审查。员工轮流参与,有人展示卷烟包装技巧,有人提出流程优化建议。老领导对此不满,其中一人向上级部门反映,认为变动破坏传统秩序。但上级已认可褚时健的任命,支持改革举措,那位干部返回后不再公开反对。 改革后,新管理团队形成,决策速度提升,原先不作为的干部被调至后勤岗位,工厂秩序渐趋稳定。褚时健还推行计件工资制度,根据产量发放奖金,激发员工积极性。派系冲突减少,会议聚焦实际问题,如设备升级计划得到批准。这些变化使工厂从混乱转向有序,领导层逐步配合,推动生产改进。 褚时健注重个人作风,居住在厂区简易宿舍,与工人共享食堂,拒绝特殊待遇。这种做法在厂内传播,增强了凝聚力。几个月内,工厂引入英国MK9-5型卷接机,贷款261万元改善设备。原料质量问题突出,他将烟田视为第一车间,指导烟农提升烟叶品质,避免呛味和杂质。1982年,为解决辅料短缺,他采用串换方式获取材料,虽一度被视为投机倒把受到党内警告,但向省政府报告后获得认可,继续实施。 1986年,他兼任玉溪烟草公司经理和地区烟草专卖局局长,形成三合一体制,整合产供销环节,提高效率。1987年,工厂凭借营业额和利税成为行业第一,1988年红塔山品牌推出,占领高端市场。到1989年,产量突破百万箱。这些步骤使玉溪卷烟厂摆脱地域限制,占据中国高端烟市场75%以上。 褚时健持续推动扩张,1992年提出新建厂区,1994年动工,1996年完成,提升产能。1993年成立红塔集团,多元化进入纸业、能源和金融等领域。到1990年代中期,工厂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五大烟草企业,年创利税近200亿元。他获得全国优秀企业家和十大改革风云人物称号,但工资收入总计仅60多万元,与企业贡献形成对比。 1995年,匿名举报贪污受贿,调查涉及私分300多万美元和转移1156万美元。1996年被隔离审查,1997年被捕,1998年开除党籍,1999年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01年因糖尿病减刑至17年,获医疗假释,活动限于家乡。 2002年,74岁的他承包2400亩荒山种植冰糖橙,与妻子合作管理。果园从荒芜起步,注重品质控制,2012年褚橙通过电商进入北京市场,常售罄。2014年褚橙庄园建成,2018年成立云南褚氏果业股份有限公司,他任董事长,年产值达千万级。 褚时健的管理经验反映了企业改革的现实路径,从调整内部结构到抓住市场机遇,避免了盲目扩张的风险。他的经历显示,领导需注重实际能力而非资历,激励机制需匹配贡献,否则易生问题。后期创业证明,专注品质能重塑价值,但也需监督约束。这些事实提醒从业者,成功源于踏实执行,而非投机取巧。
1979年,51岁的褚时健接任快要倒闭的玉溪卷烟厂厂长,当时厂里领导层不仅架子大
孙玉俊说
2025-09-03 20:25:3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