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高丽使者屁颠屁颠又来了,朱元璋为啥非要拦着人家说“三年后再来”? 翻《明史》看到洪武五年这条记录时我就乐了。琐里、占城、高丽、琉球、乌斯藏这几个地方排着队来进贡,看着挺热闹是吧? 但高丽人前脚刚走没多久,后脚又来了第二次。朱元璋这次直接摆手:“以后三年一趟就行,别老跑!” 表面看是体恤使臣路途辛苦,深一想全是政治智慧。 高丽那会儿正处在“谁是我大哥”的摇摆期。元朝虽然被朱元璋打跑了,但在辽东还有残部,高丽内部亲元派和亲明派吵得不可开交。他们这么积极进贡,其实就是表忠心刷存在感,生怕明朝不认自己这个小弟。 但朱元璋什么人?从乞丐到皇帝,他太懂这些小动作了。你高丽一年来两回,带点土特产,我就得回赠更多金银绸缎,这不明摆着搞赔本买卖吗? 明朝刚建国,国库也不宽裕,朱元璋可不想当冤大头。 更关键的是,频繁朝贡容易滋生腐败。沿途州县要接待,官员要送礼,使团夹带私货买卖……每一次接待都是对地方财政的抽血。朱元璋自己穷苦出身,最恨贪官污吏,干脆从源头上掐断,减少频次,提高质量。 而且他深谙“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的道理。让高丽三年一来,反而会让对方更珍惜朝贡资格。果然,此后终明一世,高丽(及后来的朝鲜)始终是最恭顺的藩属国之一,甚至明朝灭亡后还私下祭祀崇祯皇帝。 看看同期其他国家的待遇,就更有意思了。琉球、占城这些海上国家,朱元璋就欢迎多来,因为需要他们提供海上情报;乌斯藏(西藏)来贡,他格外重视,赐予丰厚,稳定西部边疆更重要。而对高丽,明显带着既用又防的心态。 说个细节,洪武五年这次高丽再贡时,朱元璋特意吩咐中书省:“教他们以后带马来贡就行,别整那些华而不实的。” 你看,连进贡什么都安排得明明白白,既要彰显天朝威严,又要实在好处。朱元璋用最朴素的方式,给东亚国际秩序立下了规矩。 有时候读史书就得这么读,字越少,事越大。一句“谕自后三年一贡”背后,藏着地缘政治、经济账本和统治艺术的三重奏。 朱元璋这句话说得漂亮:“厚往薄来,羁縻之道。频来厚往,民力堪忧?” 说白了就是,面子我给你足,但里子我得留着养百姓。有时候,拒绝才是最高级的外交。
这高丽使者屁颠屁颠又来了,朱元璋为啥非要拦着人家说“三年后再来”? 翻《明史》看
闻史忆今阁
2025-09-03 17:30:56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