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9月1日发文说:“超过15万亿美元将被投资到美国,这是一项纪录。其中很大一部分投资是因为关税。如果一个激进的左翼法院被允许终止这些关税,几乎所有的这些投资,以及更多的投资,都将立即被取消!在很多方面,我们将变成一个第三世界国家,再也没有重归伟大的希望。时间至关重要!!!” 这条推文,乍一看像是在炫耀政绩,但仔细琢磨全是“生意经”和“政治牌”。 这里面有个很有意思的细节:特朗普总把“关税”和“投资”捆绑在一起,好像企业都是被他的关税逼到美国建厂的。 但实际情况复杂得多。就拿2025年4月实施的“对等关税”来说,他对中国、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加征10%到145%的关税,结果直接导致美股暴跌,全球供应链大乱。 很多企业为了规避关税,确实临时调整了生产线,但更多是在墨西哥、越南这些成本更低的地方设厂,而不是美国本土。 比如汽车行业,虽然特朗普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但美国车企为了降低成本,反而把更多零部件生产转移到了墨西哥。 更打脸的是,美国国内经济数据早就露出了马脚。2025年7月,美国制造业PMI连续第五个月萎缩,新增非农就业岗位只有7.3万个,远低于预期,制造业就业岗位三个月减少了3.7万个。 这说明关税带来的“投资红利”根本没转化成实际就业。相反,关税推高了进口商品价格,7月美国CPI同比上涨2.7%,核心通胀3.1%,消费者信心指数跌到了2021年以来的最低点。 老百姓钱包缩水,企业成本上升,这种“纸面繁荣”能维持多久? 特朗普最心虚的,其实是他的关税政策正在被司法系统“围追堵截”。2025年8月,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以7比4裁定,他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实施的“普遍性关税”越权违法,要求10月14日前停止执行。 这个判决直接戳中了特朗普的命门——他一直把关税当“万能钥匙”,无论是打击毒品走私还是所谓的“贸易公平”,都靠加税施压。 但法院明确指出,征税权属于国会,总统不能绕过立法程序搞“一刀切”。更要命的是,最高法院很可能维持这一裁决,因为近年来大法官们越来越强调“重大问题原则”,反对行政权过度扩张。 这时候再看特朗普说的“左翼法院终止关税会让美国变第三世界”,完全是危言耸听。 历史上,美国在1930年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把进口关税平均提高到53%,结果引发全球贸易战,美国出口暴跌61%,失业率飙升至25%,这才是真正把国家推向深渊的教训。 而2025年的情况不同:如果法院取消非法关税,短期可能冲击依赖保护的行业,但长期看,消费者能买到更便宜的进口商品,企业能降低原材料成本,反而可能刺激经济活力。 就像4月份美国暂缓部分关税时,美股当天就暴涨,特朗普自己的公司股票更是单日暴增4.15亿美元。这说明市场对关税松绑其实是欢迎的。 特朗普为啥要把“关税”和“投资”绑在一起炒作?这得从他的政治逻辑说起。2025年是他第二任期的关键一年,既要应对中期选举压力,又要为2028年连任铺路。 把关税包装成“吸引投资的法宝”,既能转移国内对经济疲软的注意力,又能塑造“美国利益捍卫者”的形象。 更绝的是,他在推文中特意提到“激进左翼法院”,这是在给支持者打“预防针”——如果未来投资数据下滑,责任全在“不爱国”的法官身上,而不是他的政策失败。 这种“甩锅术”他早就驾轻就熟,2025年5月法院叫停部分关税时,他就大骂法官“政治化”,声称“美国将损失数万亿美元”。 但现实是,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正在反噬美国自身。穆迪分析公司警告,持续的关税战可能让美国陷入“滞胀”,也就是经济停滞和通胀并存。 更严重的是,盟友们已经开始用脚投票:印度被加税后加速修复与中国的关系,西班牙搁置了数十亿美元的F-35采购计划,瑞士也考虑放弃购买美国战机。 这些国家用实际行动表明,与其被美国的关税当“人质”,不如寻找更稳定的合作伙伴。 回到特朗普这条推文的“话术”,其实和他接待韩国总统李在明时的套路如出一辙——先制造恐慌,再把自己塑造成“救世主”。 但这次他遇到了更大的麻烦:法律上,法院已经撕开了他的权力边界;经济上,关税的副作用正在显现; 国际上,盟友的信任正在流失。他越是强调“时间至关重要”,越说明他心里清楚:这场靠关税堆砌的“投资泡沫”,随时可能被现实戳破。
美国总统特朗普9月1日发文说:“超过15万亿美元将被投资到美国,这是一项纪录。其
天天纪闻
2025-09-02 16:38:46
0
阅读: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