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6年,年仅25岁的永琪病逝。乾隆悲痛欲绝,按太子的规格举办了葬礼。可奇怪的

五点动画 2025-09-02 11:07:03

1766年,年仅25岁的永琪病逝。乾隆悲痛欲绝,按太子的规格举办了葬礼。可奇怪的是,一个月后,乾隆竟然下令处死为永琪治病的几位太医。“你们都得为他陪葬!”乾隆愤怒的喊道。 爱新觉罗·永琪,乾隆第五子,生于1741年,母亲愉贵妃出身不算显赫,但永琪从小就出类拔萃。别看他年纪轻轻,才华横溢,文武双全。读书上,他比谁都勤快,满蒙汉三语样样精通,还钻研天文地理,写过《八线法》这种高深的算法手稿,连后代都佩服得五体投地。书法绘画也不含糊,跟他弟弟永瑆齐名,作品至今还有人研究。武艺更不用说,骑射功夫了得,1763年圆明园大火,他还背着乾隆逃命,父子感情不是一般深厚。 1757年,他娶了大学士鄂尔泰的孙女,婚礼排场大得不得了。1765年,乾隆封他为和硕荣亲王,这“荣”字可不是随便取的,分明是皇帝对他寄予厚望。可惜好景不长,封王没多久,他就得了“附骨疽”,也就是骨髓炎,病情恶化得快,1766年3月就走了,年仅25岁。 永琪得的“附骨疽”,说白了就是骨髓炎,这种病多半是风寒湿气钻进骨头里引起的。开始可能是发冷发热,慢慢骨头疼得钻心,要是早点治,问题不大。可惜,太医们诊断时掉链子了,把这病当成“虚损”,也就是身体虚弱,没往骨头病的路子上想。史书里说,永琪病重时腿都烂了,疼得受不了,乾隆亲自去看过好几次,心急如焚,让太医院使出浑身解数救人,可药方开了一堆,病情反而更糟。 太医用的药里,有些药性太猛,比如附子这种大热药,治不好不说,还可能让溃烂加重。乾隆后来查了药方,气得不行,认为太医压根没搞清楚状况,耽误了儿子性命。要是早点报实情,说不定还有救。这么一想,皇帝的愤怒也不是完全没道理,毕竟谁摊上这事都得炸毛。 永琪死了,乾隆那叫一个心碎。25岁的儿子,聪明能干,又忠孝两全,眼看着前途无量,就这么没了,搁谁身上不难受?丧礼按太子规格办,足见他对永琪的重视。可一个月后,他突然翻脸,把治病的太医张如璠、宋国瑞等人全砍了,还放狠话“你们都得陪葬”。这事听着挺极端,但细想想,乾隆的心态不难理解。 首先,他觉得太医失职。永琪的病拖成这样,太医没及时报实情,治疗还乱来,等于间接害死他儿子。其次,永琪不是普通皇子,乾隆对他感情深不说,还可能是他心里的太子人选。史书没明说,但永琪的能力和地位,确实比其他皇子突出。他的死,不光是家事,对朝局都是大打击。乾隆一怒之下拿太医出气,既是发泄,也是杀鸡儆猴,警告底下人别再糊弄。 太医被砍,表面看是他们医术不行,可真要细究,也不完全是他们的锅。清朝太医院水平参差不齐,遇到疑难杂症经常束手无策。骨髓炎这病,当时医疗条件有限,诊断靠望闻问切,没X光啥的高科技,误诊也不稀奇。再说,永琪病得急,腿都烂了才让太医全力治,可能已经晚了。太医开猛药,或许是病急乱投医,想搏一把,没想到适得其反。 但乾隆不管这些,他眼里只有结果:儿子死了,太医没救回来,那就是你们没用。皇帝一言九鼎,太医就成了背锅侠。可怜张如璠他们,医术再高也架不住这时候的医疗局限,命没了还得背骂名。 永琪一走,乾隆整个人都不一样了。他给永琪建的陵墓规格高得离谱,跟早死的永璜、永璋葬一块,叫“太子陵”,风水好得不得了。愉贵妃伤心欲绝,守着儿子小时候的物件掉眼泪,乾隆赏了不少东西,可惜弥补不了啥。朝里也乱了套,永琪死了,储君位置空了好久,乾隆迟迟没定人选,最后才挑了永琰当嘉庆帝。 太医院更是人人自危,后来还有传言说院使猝死时揣着永琪的脉案,上头写“寒邪入髓”,要是早点给乾隆看,说不定结局不一样。乾隆晚年老惦记永琪,连他用过的箭囊都藏着,时不时拿出来叹气。这事对皇帝打击太大,成了清史里抹不去的一笔。 永琪的死,太医的责任跑不掉,但也不全是他们的错。病来得急,医疗水平又跟不上,太医误诊延误是事实,可乾隆把火全撒他们身上,未免有点不公平。皇帝的愤怒,更多是丧子之痛加上对太医无能的失望。这事背后,没啥阴谋,就是一场悲剧叠加误会。太医成了牺牲品,永琪的命没保住,乾隆的心也碎了。 不过,细想还有点悬念:要是太医一开始就诊断对,永琪能活下来吗?乾隆会不会真拿他当太子?这历史的“如果”,谁也说不清。

0 阅读:748

评论列表

适可而止

适可而止

1
2025-09-02 21:54

恶魔!

猜你喜欢

五点动画

五点动画

原创趣味历史动画 喜欢的小伙伴麻烦点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