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没邀请 你说奇怪不?一场国际会议还没开,口水仗就先打起来了。 这两天

老阿七说史 2025-09-02 10:36:06

乌克兰:没邀请 你说奇怪不?一场国际会议还没开,口水仗就先打起来了。 这两天,乌克兰方面突然冒出来一句“我们根本没收到邀请!”而另一边,中国压根没提“邀请”这茬。 表面看像是外交乌龙,可稍微扒一扒,这根本不是疏忽,而是一步精心策划的战略棋。 背后牵扯的,是中美俄欧四方在2025年这场复杂博弈中的微妙平衡。 这事得从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的国际格局说起,他二度上任后,一改拜登时期的对俄模糊策略,一边加大军援乌克兰,一边却又频频向普京递话想谈和。 而欧洲内部,马克龙和朔尔茨在对俄立场上也出现明显温差,这种形势下,中国的任何外交动作,都不可能只是“礼节性”的。 中国没主动邀乌克兰参加某些高层论坛,绝不是因为忘了或者疏忽。 从央视网和凤凰网近期多次分析可以看出,中方在处理乌克兰议题时极为谨慎,一方面,中国和俄罗斯在能源、粮食、远东开发等领域的合作已是盘根错节,西伯利亚力量管道、远东大豆供应、北极航道开发,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利益捆绑。 另一方面,中国也始终保持着对乌人道主义援助和经济合作通道,并未完全选边。 但中国的外交智慧就在于,不轻易被带节奏,特朗普政府近期不断放风,想拉中国进入所谓“乌克兰和平进程”,其实质无非是想把中国拖进西方设定的谈判框架里,既削弱中俄协作,又给中国套上政治责任。 而中方这次“不主动邀请”的姿态,恰恰是用行动表明,中国有自己的战略定力,不随他人音乐跳舞。 观察者网曾引述专家观点指出,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坚持劝和促谈,但反对外部干涉和单边制裁。 这种立场看似中性,实则背后有深层次考量,中方不愿成为美俄博弈的棋子,更不愿被卷入西方与俄罗斯的代理人战争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反而能让中国留有更大的外交回转空间。 再从历史维度看,中国在处理大国关系时向来注重“战略耐心”。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期间,中国也没有盲目追随西方制裁俄罗斯,而是在保持中立的同时稳步推进与俄的能源和经贸合作。 事实证明,这种长远布局为中国赢得了更稳固的能源安全和地缘政治回旋余地。 所以你看,中国这步棋看似沉默,实则精准,不邀请,不代表忽视,不表态,不等于没立场。 当今国际政治就像一盘多维棋局,走一步得想十步,中国清醒得很,不随特朗普的调子摇摆,不被欧洲的情绪牵动,也不因俄罗斯的期待而过度倾斜。 这种冷静与克制,恰恰是一个大国在全球动荡中最需要的战略素养。 说到底,国际政治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而是灰度艺术的计算题,中国这次的处理,既守住了和俄罗斯的务实合作,也没给西方递枪子,还保留了未来调解的可能。 这哪是糊涂?分明是清醒到家了。

0 阅读:0

猜你喜欢

老阿七说史

老阿七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