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对媒体表示,为了不被美国制裁,意大利要求中国中化持有的世界知名轮胎品牌倍耐力37%的股份退出持股。 故事要从2015年说起。当时正值欧债危机余波未平,意大利老牌轮胎企业倍耐力陷入资金困境。中国中化集团以71亿欧元收购其37%股份,成为最大股东。 这场收购被意大利前政府称为“制造业救星”——中化不仅注入资金,更以“不插手经营”的姿态,协助倍耐力在中国市场开疆拓土。十年间,倍耐力在华销售网点从零扩张至3000多个,中国市场份额从12%跃升至23%,全球营收突破65亿欧元,净利润达8.2亿欧元,稳坐高端轮胎市场头把交椅。中化累计投入超20亿欧元支持技术升级,双方合作曾被视为“国际投资典范”。 转折点出现在2023年。意大利政府首次援引2012年颁布的《黄金权力法案》,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中化在倍耐力的权利。这项原本用于保护银行、能源等战略资产的法律,在2022年修订后将“先进制造”和“数据技术”纳入保护范围,恰好卡住倍耐力的命门——作为F1赛事独家轮胎供应商,其智能轮胎技术涉及车辆数据采集,被美国商务部视为“敏感领域”。 2024年10月,美国财政部发布投资限制规则,明确将联网汽车相关技术列为禁区,并放话若中化控股倍耐力,将把其列入“实体清单”,切断美国市场供应链。 意大利的焦虑随之升级。汽车产业占其GDP的8%以上,菲亚特、玛莎拉蒂等本土车企超过50%的零部件依赖美国市场。更致命的是“次级制裁”威胁——美国暗示可能限制意大利银行与美元结算体系对接,甚至卡住军火采购渠道。 梅洛尼政府刚通过强硬姿态稳住国内支持率,若因倍耐力事件引发行业动荡,执政基础将岌岌可危。2025年4月,倍耐力董事会应监管机构要求,突然剥夺中化治理权,尽管后者仍持有37%股份,却已失去董事会提名权和核心技术决策参与权。 这场“驱逐行动”充满矛盾。意大利一边挥舞“黄金权力”大棒,一边在2025年3月派环境部官员赴华,试图吸引中资参与北部光伏电站项目。这种“既要又要”的姿态,暴露出其经济困境:2025年第二季度GDP环比萎缩0.1%,南北发展失衡加剧,基建成本高企。 梅洛尼政府将中资视为“替罪羊”,试图通过转移矛盾掩盖改革无力,却忽视了十年间中化对倍耐力的实质贡献——若合作终止,倍耐力可能失去亚洲市场优势,意大利经济也将遭受反噬。 美国的施压手段同样耐人寻味。特朗普政府以“数据安全”为借口,将商业竞争政治化,实则维护美国轮胎企业在本土市场的垄断地位。 2024年,美国轮胎制造商固特异净利润同比增长15%,而倍耐力在美国市场的份额已从8%下滑至5%。这种“保护主义”逻辑,迫使意大利在“牺牲中资”与“承受制裁”间二选一,最终选择最省事的方案。 事件影响远超商业范畴。截至2025年8月,意大利已七次动用《黄金权力法案》阻止外资并购,其中六次针对中国。这种滥用法律工具的行为,正在摧毁其“投资友好型国家”的形象。 中化集团虽表示“深感失望”,但尚未公布减持计划,若被迫将持股比例降至20%以下,损失将进一步扩大。更深远的风险在于,其他欧洲国家可能效仿意大利,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导致全球产业链碎片化。 这场风波留给世界的思考是:在中美博弈加剧的背景下,小国如何守护经济主权?意大利的选择或许能换来短期喘息,但牺牲长期信誉的代价,是否值得?当政治操弄取代市场规则,最终买单的,恐怕还是普通消费者与企业。 你怎么看意大利政府的这一决策?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忍无可忍了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女士,近日在一场公开演讲中指出,面对
【54评论】【6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