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举正受邀来北京观看阅兵,并且目前已经抵达北京。 一下飞机接受采访,一句“越是有

一语呢 2025-09-01 20:13:15

苑举正受邀来北京观看阅兵,并且目前已经抵达北京。 一下飞机接受采访,一句“越是有人讲不敢来,我们越要来”把苑举正的勇气和骨气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敬佩。 这次的阅兵活动意义非凡,既是对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纪念,也是对台湾光复80年的回望。 苑举正的到来,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更是对两岸共同历史的一种回应。他没有犹豫,没有迟疑,他用脚步丈量了自己对这片土地的情感,用行动回应了那一些质疑的声音。 其实,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公开表达自己的立场。作为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他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自己是中国人,祖籍山东,血脉上从未否认自己的身份。 他还曾直言,抗战并不是一党一派的功劳,而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英勇抗争。他从不回避自己的“红统”立场,也不掩饰自己对两岸统一的期许。 在如今台湾学界普遍趋于保守和审慎的环境下,苑举正的言行,着实是一股清流。 值得注意的是,他的此行保密至极。没有提前透露行程,也未在社交媒体上留下只言片语。直到落地北京,才首次对外正式回应。 这种低调中带着坚定的态度,本身就说明了他对这次赴京的重视程度。在岛内某些人不断制造恐惧和焦虑的氛围中,他选择了用沉默备战、用行动回应。 就在他抵达北京的同一天,另一位台湾人士也做出了类似选择。旺旺集团总经理蔡旺庭在社交平台上晒出即将前往北京参加阅兵的画面,称这是“人生第一次参加祖国的阅兵仪式”。 他带着自豪与激动的语气,也让人感受到台湾民间对祖国大阅兵的热情和向往。 这些声音,构成了今日台湾社会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在大陆不断强调“全民族抗战”的历史叙述下,这些来自台湾的声音,成为连接两岸情感的桥梁。 他们不是政要,也没有政治任务,他们只是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了对国家认同的真挚情感。 大陆方面对苑举正的到来给予高度关注,不仅是因为他的学术地位,更因为他代表的是台湾岛内那一群仍清醒认同中华民族认同的知识分子。 他们在喧嚣之中保持理性,在风浪之中坚守信念。正是这些人,支撑起两岸和平统一的社会基础。 2025年不仅是抗战胜利80周年,同样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这个时间节点的象征意义不容小觑。大陆方面一如既往地邀请台湾同胞参加纪念活动,从未中断。 早在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时,就曾邀请200多位台湾人士来京观礼。那时的场面,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而十年之后,苑举正的出现,仿佛将这段历史再度连接了起来。 他的家庭背景也颇具象征意义。其父曾为抗战时期的国民党军官,与八路军并肩抗敌。这样的家庭历史,让他对两岸共同抗战这段记忆有着更深刻的体悟。 他从不将历史切割,也不愿把民族灾难政治化。在他看来,历史应当被铭记,而不是被篡改或淡化。 这种理性而坚定的历史观,在今天这个充满争议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而台湾内部对此事件的反应,则显现出明显的撕裂。民进党当局自然对此嗤之以鼻,试图以“历史解读不同”为由,对类似行为进行舆论打压。 他们试图淡化两岸共同抗战的历史,甚至在教材中刻意删除相关内容。但也正因为如此,苑举正的行为才显得格外珍贵。他是在挑战一种主流话语的垄断,用行动打破被操控的集体记忆。 岛内一些学者也开始发出不同声音。他们认为,抗战历史不该被遗忘,更不该被政治绑架。 两岸在这段历史中有着共同的血脉与牺牲,这份牺牲与荣耀,不属于某一党派,而属于整个中华民族。苑举正正是这一观点的坚定传播者。 民间舆论对此也给予了极高评价。许多网友称赞苑举正“清醒、勇敢、不被杂音带偏”。 也有评论将他与一些只会在网络上博眼球的“网红型人物”做对比,强调他学者身份的份量与行动的实质意义。 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选择,而不是随波逐流。 其实,在今天的两岸关系中,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政治口号,而是更多像苑举正这样的人。 他们有清晰的历史观,有坚定的文化认同,也有愿意承担责任的勇气。他的出现,不仅是个人行为的体现,更是民族情感的回响。

0 阅读:60

猜你喜欢

一语呢

一语呢

娱乐,吃瓜,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