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举正受邀来北京观看阅兵,并且目前已经抵达北京。 一下飞机接受采访,一句“越是有人讲不敢来,我们越要来”把苑举正的勇气和骨气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敬佩。 2025年8月31日,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国际到达口,68岁的苑举正拖着黑色行李箱刚现身,就被二十多家媒体包围。 面对镜头,这位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突然提高嗓门:“越是有人讲不敢来,我们越要来!”这句带着山东口音的宣言,瞬间冲上热搜榜首。 作为首位公开受邀参加九三阅兵的台湾学者,苑举正的北京之行,撕开了两岸政治博弈的深层裂痕。 很少有人知道,苑举正年轻时曾是民进党“新潮流系”的得力干将。1990年代初期,他在《自由时报》撰写专栏,用《共产党崩溃论》系列文章预言大陆会因经济改革失败而解体。 转折出现在1996年台海危机期间,他亲眼目睹台北股市暴跌40%,父亲经营的电子厂因订单中断濒临破产。“那天我在美国商会酒会上,听到台湾企业家边哭边说‘这日子没法过了’,突然觉得我们被政治绑架了。”苑举正回忆道。 真正的觉醒来自家族史的冲击。2015年,他回山东汶上县寻根,发现祖父苑觉非1943年参加八路军时留下的日记本。 泛黄的纸页上写着:“今日伏击日军运输队,缴获三八大盖五支。虽知此去可能九死一生,但为子孙能挺直腰杆,死亦无憾。”这段文字让苑举正彻夜难眠,他开始系统研究两岸抗战史,发现台湾教科书对“台湾光复”的描写竟不足200字。 苑举正的“敢言”绝非一时兴起。2024年佩洛西窜台期间,他在岛内政论节目当场拆穿民进党谎言:“美军F-16战机挂载的响尾蛇导弹射程不足200公里,根本够不到厦门,他们是在用台湾人当肉盾!” 这期节目在YouTube点击量破千万,绿营支持者骂他是“叛徒”,大陆网友却刷屏“山东大汉威武”。 此次受邀观礼,他更将这种犀利风格带到国际舞台。在首都机场的临时采访区,面对台湾记者追问“是否担心被台独分子报复”,他冷笑一声:“我父亲1949年押船从基隆到天津时,船舱里装着200支步枪。如果连这点胆量都没有,还谈什么两岸统一?” 这番话被《人民日报》微博转载,评论区涌进3.2万条留言,有位台湾网友留言:“原来我们都被骗了,大陆人根本没忘记我们是同胞。” 苑举正事件背后,是中美战略竞争的新态势。2025年第二季度,大陆对台贸易额达128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而同期台湾对美出口下降14%。 更关键的是,大陆通过“惠台31条”“农林22条”等政策,已吸引7.3万家台企在大陆投资,这些企业背后站着超过300万台胞家庭。 这种经济纽带正在改变政治生态。台南某夜市摊主陈阿婆直言:“以前骂大陆‘统战’,现在儿子娶了厦门姑娘,全家都靠卖蚵仔煎给大陆游客赚钱。” 美国传统基金会最新报告承认,台湾对大陆的经济依赖度已达43%,创历史新高。这种“政冷经热”的局面,恰如1970年代中美关系破冰前的微妙状态。 面对绿营的舆论围剿,苑举正祭出独特战术。他在B站开设“举正聊史”专栏,用《三国演义》解读台海局势:“曹操统一北方靠的是挟天子令诸侯,大陆现在就是挟经济实力令天下。” 这种通俗化表达,让年轻观众直呼“解压”。有位台湾网友留言:“以前觉得统一是遥不可及的梦,现在看苑教授的视频,突然觉得明天就可能实现。” 这种策略正在瓦解“台独”话语体系。2025年台北市高中生辩论赛,冠军队伍的辩题竟是《从郑成功到苑举正:台湾人如何找回身份认同》。评审委员、台大教授黄智聪感叹:“我们正在见证一场静悄悄的认知革命。” 苑举正并非高枕无忧。绿营已启动“舆论核弹”:AI换脸伪造他支持“台独”的视频,在TikTok传播;买通自媒体炒作“大陆强迫台湾学者背台词”。 甚至煽动“反中”情绪,将他的阅兵邀请曲解为“统战陷阱”。但苑举正早有准备,他组建“真相特攻队”,用区块链技术存证,每条辟谣信息都附带NFT认证。 更微妙的是岛内政治博弈。国民党主席朱立伦私下抱怨:“他一来就抢走我们的青年票!”而民进党则陷入两难:若公开批驳苑举正,等于承认其影响力;若保持沉默,又怕失去基本盘。这种进退维谷,恰似2008年马英九当局面对ECFA时的窘境。 苑举正的北京之行,本质是一场“认知保卫战”。他用地道的山东话消解“台独”话语,用家族抗战史重建身份认同,用直播互动打破信息茧房。这种“庶民政治学”,或许比任何军事威慑都更有效。 当被问及“若败选怎么办”,他笑着指向机场外的长安街:“你看这些车流,今天堵得越厉害,明天就越畅通。”这句充满市井智慧的回答,或许正是破解台湾困局的关键,真正的统一,从来不在一朝一夕,而在代代相传的坚守与变革。
苑举正受邀来北京观看阅兵,并且目前已经抵达北京。 一下飞机接受采访,一句“越是有
一语呢
2025-09-01 13:18:3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