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让出世界经济第二位置?经济规模再次被欧盟超过,虽然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徳莱恩大松了一口气,但欧洲人并没有兴奋起来。 根据IMF最新数据(2025年),欧盟经济规模再次超过中国了, 欧盟的GDP是19.99万亿美元,中国是19.23万亿美元。不过,这数据里面藏有猫腻,简单地说,所谓欧盟GDP超越中国并不是干货,含有水分。 反超中国主要因汇率波动,包括欧元升值、人民币贬值,以及通胀虚增数据及统计方法差异,属于短期统计现象,并非经济实力的长期变化。 今年,欧元兑美元汇率一路走强,2025 年上半年,欧元兑美元升值幅度超 13%,这就如同给欧盟的 GDP 数据 “穿上了高跟鞋”,陡然拔高。 与此同时,人民币对美元存在一定贬值压力,即便中国经济增长的 “内核” 强劲有力,可在基于美元计价的 GDP 比较中,数据呈现上却稍逊一筹。这种因汇率波动带来的排名变化,难以成为衡量中欧经济实力真实对比的 “定海神针”。 欧盟内部的通胀问题,也是数据背后的一大 “暗礁”。虽说整体通胀率看似在可控范围,然而内部实则 “暗流涌动”。此前,欧盟历经高通胀时期,物价飞涨,能源价格虽在 7 月有所下降,降幅达 2.5%,但此前其剧烈波动,再加上食品、服务等价格攀升,使得名义 GDP 数据被虚增。 民众直观感受是,手里的钱能买到的东西越来越少,生活成本日益增加,可统计数据却显示经济规模在扩大,恰似 “画饼充饥”,实际经济增长质量大打折扣。 在产业层面,德国化工产业近年面临严峻挑战,产出下滑 20%,像巴斯夫等行业巨头纷纷将目光投向美国和亚洲,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产业空心化趋势渐显,可欧盟 GDP 却仍有增长表象,这背后除了服务业等其他产业发展的支撑,统计数据的滞后性也在其中 “搅局”。长此以往,产业根基动摇,欧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必然不足,与当下基于复杂因素得出的 GDP 数据形成鲜明反差。 2025 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 5.3%,增速显著,彰显出强大韧性与活力。反观欧盟,实际经济增长率仅在 1% 左右徘徊,深陷长期低增长泥沼。 能源成本高企,自俄乌冲突后,能源价格如过山车般起伏,极大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创新能力在新兴科技领域落后于中美,研发投入与成果转化不足;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市场萎缩,消费活力被抑制;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滞后,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渐失。这些结构性问题,如同捆绑在欧盟经济前行道路上的巨石,使其举步维艰。 欧盟此次在 GDP 数据上的 “反超”,更像是一场数据层面的 “幻影”。欧洲人未因这一数据变动而欢呼,正是因为他们深知,经济发展的 “里子” 远比表面数据重要。
欧盟GDP超过中国?欧盟GDP加起来有19.99万亿美元,比中国的19.23万亿
【93评论】【2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