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 年,北大一教授,路遇一女子贩卖字画,他随手拿起一幅打开,却忽然脸色大变,这竟是一张成吉思汗画像真迹,便花 3 块钱买了下来。 那天北京东城区的街角,一个中年妇女守着几卷泛黄的旧画轴,眼神里透着生计的焦虑。 这位教授姓周,是北大历史系研究元史的专家。他本是路过买早点,瞥见街角的旧画,想着或许能淘到些明清民俗画,没成想展开最底下那卷时,手都抖了。画是绢本的,边缘已经发脆,上面画的男子浓眉阔目,头戴银鼠皮帽,身披紫貂裘,正襟危坐。周教授盯着画中人物的腰带 —— 那上面悬着的玉钩,是元代皇室特有的 “春水玉” 样式,再看画面右下角,盖着一方模糊的朱印,依稀能认出 “至元二十三年御制” 几个字。他研究元史几十年,见过的成吉思汗画像多是后世摹本,这般带着明确纪年的真迹,还是头一回见。 周教授压着嗓子问妇女:“这画怎么来的?” 妇女叹着气说:“我爷爷以前是旗人,家里传下来的。现在孩子生病要住院,实在没办法才拿出来卖,问了好几个人都嫌旧,就您肯停下来看。” 周教授没敢多说,怕露了真迹的底让妇女起疑,也怕被旁人听见来抢,赶紧摸出兜里仅有的 3 块钱递过去,把画小心卷好揣进怀里,快步回了家。 到家后他关起门,就着窗边的阳光反复细看,又翻出《元史》和各种拓片比对,越看越确定 —— 这是元代宫廷画师所绘的真迹,全国都找不出第二张。没过多久,他就抱着画去了故宫博物院,把这幅真迹捐了出去。当时博物院的人吓了一跳,说这画的价值,何止千万倍的 3 块钱。 这事儿看着是 “捡漏”,其实藏着当年文物保护的尴尬。建国初期,老百姓大多不懂老物件的价值,有的把祖传的青铜器当废铜卖,有的把古碑拓片当废纸垫箱子。不少珍贵文物就因为这份 “不懂”,要么被毁了,要么被投机者低价收走。周教授的幸运,是他恰好懂行,又有保护之心 —— 他没想着把画留在家中私藏,而是立刻捐给博物院,让更多人能看到这段历史的见证。 要是没有这样的学者,很多历史的 “证据” 可能就悄无声息地没了。文物从来不是用来炫耀的宝贝,是能让我们摸到过去的钥匙,可这份 “钥匙” 能留存多久,往往就靠这些有心人的及时伸手。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浙江杭州,男子带娃去酒店游泳,因酒店车位已满,将车停在附近私人车位并留号离开。一
【10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