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乌鲁木齐市的一小伙子不顾家人反对,以8万块的天价租下废弃电影院。朋友们都说:“疯了吧,一块没人要的地方能干啥?” 这个叫米恩华的31岁小伙子却胸有成竹回:“我没疯,这个地方一定能赚大钱!” 果然,米恩华眼光独到,租下这块地以后,他就把这里建成“红十月市场。” 彼时的米恩华,虽只是乌鲁木齐市一家小型商贸公司的个体户,却已在商界摸爬滚打了 6 年,练就了一双洞察市场的 “火眼金睛”。1983 年,25 岁的米恩华从部队退伍,放弃了分配的 “铁饭碗”,揣着仅有的 500 元积蓄,在乌鲁木齐南门商圈摆起了地摊,卖起了服装和小商品。 凭借这份细致与敏锐,米恩华的地摊生意越做越火,不到两年就攒下了第一桶金,还租下了一间 10 平米的小店,取名 “华凌商店”。但他并不满足于此,随着乌鲁木齐城市建设加快,他发现了一个隐藏的市场需求:当时市民购物需奔波于不同的商店,买服装去服装店,买日用品去百货店,买蔬菜水果去农贸市场,缺乏一个能 “一站式采购” 的综合场所。“ 1989 年初,米恩华在考察沙依巴克区时,偶然发现了那座废弃的电影院。这座电影院建于上世纪 60 年代,因设施陈旧、观影人数锐减,已闲置近两年,墙体斑驳,院内杂草丛生,门口还堆着废弃的座椅和海报架。但在米恩华眼里,这里却是 “风水宝地。 可当米恩华找到影院产权单位洽谈租赁时,对方提出的条件却让他犯了难 —— 年租金 8 万元,且需一次性付清 3 年租金,共计 24 万元。这在 1989 年可不是小数目,当时乌鲁木齐职工平均月薪仅百元左右,8 万元相当于普通职工近 70 年的工资,即便是一些效益好的国营企业,一年利润也未必能达到这个数。家人得知后,坚决反对:“咱们现在的商店好好的,每年能赚两三万,何必冒这么大风险?万一赔了,全家都得喝西北风!” 朋友也纷纷劝他:“废弃影院改造要花钱,招商也没把握,这钱扔进去就是无底洞。” 但米恩华早已算清了一笔 “经济账”:他调研发现,周边居民区每月仅日用品、服装、蔬菜水果的消费总额就超百万元,若能打造一个综合市场,哪怕只抢占 10% 的市场份额,年收入也能超 12 万元,扣除租金和运营成本,不到 3 年就能回本。 租下影院后,米恩华立刻启动改造工程。他没有盲目推倒重建,而是根据影院的原有结构进行 “因地制宜” 的设计:将宽敞的观影大厅改造成 30 个独立的服装、日用品摊位,每个摊位面积约 10 平米,月租定为 300 元;把两侧的休息厅改造成蔬菜水果区,采用 “摊位 + 柜台” 的模式,方便商贩经营;院内的空地则搭建了临时棚屋,用于经营五金、家电等大件商品。 可改造工程刚进行到一半,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 由于影院位于居民区附近,部分居民担心市场建成后会产生噪音、垃圾,联名反对项目继续推进。米恩华没有回避,而是主动挨家挨户上门沟通,承诺会建立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每天定时清理垃圾,晚上 9 点后停止营业,并在市场周边种植绿化带,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他的真诚与担当打动了居民,反对声渐渐平息,改造工程得以顺利推进。 1989 年 10 月,“红十月市场” 正式开业。开业当天,30 个摊位全部租满,蔬菜水果区更是挤满了商贩,周边居民闻讯而来,市场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米恩华还特意在市场门口设置了 “意见箱”,每天收集消费者和商贩的建议,不断优化市场管理 —— 比如根据消费者需求,增设了小吃区和儿童游乐区;为方便商贩进货,联系了货运公司,提供 “上门取货、送货到摊” 的服务。 短短半年时间,红十月市场就成了乌鲁木齐家喻户晓的 “网红市场”,日均客流量超 5000 人次,商贩月均收入最高可达 3000 元,是当时普通职工月薪的 30 倍。米恩华也借此机会,扩大了市场规模,将周边的几间闲置商铺也租了下来,新增了餐饮、维修等业态,形成了集购物、餐饮、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商业体。到 1992 年,红十月市场的年营业额突破千万元,米恩华不仅收回了全部投资,还赚得了人生中的第一个 “100 万”。 此后,米恩华并未停下脚步。他以红十月市场为起点,陆续在乌鲁木齐及新疆其他地州打造了多个综合市场,并于 1994 年成立了华凌集团,业务涵盖商贸物流、房地产、酒店等多个领域。如今的华凌集团,已成为新疆乃至西北地区知名的大型企业集团,总资产超百亿元,而米恩华也从当年的 “个体户”,成长为受人尊敬的企业家。 回望 1989 年那个决定,米恩华在后来的采访中说:“当时所有人都觉得我疯了,但我知道,商机往往藏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做商业,不仅要敢想,更要敢干,还要有长远的眼光。” 米恩华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商业传奇,更印证了一个道理:真正的创业者,总能在困境中发现机遇,在质疑中坚定方向,用远见和魄力,书写属于自己的成功篇章。
1989年,乌鲁木齐市的一小伙子不顾家人反对,以8万块的天价租下废弃电影院。朋友
精致的老汉
2025-08-31 15:56:11
0
阅读: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