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曹德旺拿出100万给一个小女孩换肾。可谁知,小女孩治愈后,却给曹德旺一个从没有想过的“报答”。 福耀玻璃的曹德旺发家后,很喜欢做慈善,但是做慈善做多了,也就看见了不一样的人性。 故事要追溯到 2010 年前后,彼时曹德旺正推动 “河仁慈善基金会” 的筹备工作,该基金会后来成为中国首家以捐赠人姓名命名的非公募慈善基金会,专注于教育、医疗等公益领域。一次偶然的机会,曹德旺从媒体报道中得知,福建当地一名 8 岁女孩因患上严重的尿毒症,急需肾移植手术才能挽救生命,但 30 多万元的手术费加上后续治疗费用,对女孩家境贫寒的家庭而言,无疑是天文数字。女孩的父母四处筹措,甚至变卖了家中仅有的房产,却仍差近 100 万元的缺口,医院已下达了最后通牒,若无法及时凑齐费用,女孩的生命将进入倒计时。 得知此事后,曹德旺并未像往常一样通过基金会走常规捐赠流程,而是当即让秘书联系媒体,核实女孩的病情与家庭情况。在确认信息属实后,他亲自致电女孩的主治医生,明确表示 “所有治疗费用由我承担,务必用最好的医疗资源,全力保住孩子的命”。随后,100 万元善款分两笔汇入医院指定账户,第一笔用于肾源匹配与手术筹备,第二笔则作为术后抗排异治疗的专项基金。 手术前,曹德旺还特意抽出时间前往医院探望女孩。彼时的女孩因长期透析显得格外虚弱,却仍用稚嫩的声音对他说:“叔叔,等我好了,一定会报答你。” 曹德旺当时只笑着摸了摸她的头,嘱咐她安心治病,并未将这句孩子气的承诺放在心上。在他看来,慈善的本质是 “雪中送炭”,而非追求回报,过往多年的捐赠经历中,他见过太多受助者的感激,却从未期待过任何形式的 “报答”。 经过三个月的治疗,女孩成功完成肾移植手术,术后恢复情况远超医生预期。出院前,女孩的父母多次提出要带着孩子登门道谢,甚至想让孩子认曹德旺为 “干爹”,都被曹德旺婉拒了。他特意交代工作人员:“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欠了什么,让她像普通孩子一样长大就好。” 本以为这段慈善插曲会就此落幕,可没想到,一年后的一个举动,却让曹德旺铭记至今。 2012 年春节前夕,曹德旺的办公室收到了一个来自福建偏远县城的包裹,包裹上没有寄件人姓名,只写着 “给曹叔叔的礼物”。打开后,里面是一沓厚厚的信纸,每一页都用彩色笔画着歪歪扭扭的图案 —— 有穿着白大褂的医生、有病房里的输液瓶,还有一个小女孩牵着一位戴眼镜的叔叔的手。信纸末尾,是女孩用拼音和汉字混合写下的话:“曹叔叔,我现在已经能正常上学了,每次考试都考 100 分。妈妈说,你帮助了我,我要成为有用的人,以后也帮助别人。这是我画的故事,谢谢你给我第二次生命。” 随信寄来的,还有一罐女孩亲手腌制的酸豆角,罐底贴着一张小纸条:“奶奶说,吃酸豆角能开胃,希望曹叔叔身体健康。” 看着这些充满童真的礼物,一向以 “铁汉” 形象示人的曹德旺红了眼眶。他后来在公开演讲中多次提及此事:“我捐过很多钱,也收到过无数感谢信,但那罐酸豆角和一沓画纸,是我这辈子收到最珍贵的‘报答’。它让我明白,慈善不是简单的金钱给予,而是用善意点燃另一个人心中的火种,让这份爱能够传递下去。” 事实上,这并非曹德旺第一次被受助者的举动打动。在他资助的众多贫困学生中,有不少人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当老师,或是加入公益组织,将当年收到的善意传递给更多人。而那个受助的女孩,如今已长成亭亭玉立的少女,不仅成绩优异,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帮助孤寡老人和困难儿童。她曾在给曹德旺的信中写道:“您当年的帮助,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的人生。现在,我也想成为那束光,去温暖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曹德旺常说:“企业家做慈善,不能只停留在‘给钱’的层面,更要关注受助者的成长与未来。” 从 100 万救命钱到一罐酸豆角,这场跨越十余年的善意传递,不仅展现了一位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与担当,更诠释了慈善的真正意义 —— 它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双向的温暖,是用一颗心温暖另一颗心,用一份爱唤醒更多份爱。而这份因善意而生的 “报答”,也将继续激励更多人投身公益,让爱与温暖在人间不断传递。
2015年,曹德旺拿出100万给一个小女孩换肾。可谁知,小女孩治愈后,却给曹德旺
精致的老汉
2025-08-31 15:56:0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