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05年,武则天被逼退位,众臣大肆庆贺,唯独姚崇竟大哭起来。一年后,没哭的人

吴仁韵说 2025-08-31 12:23:07

公元705年,武则天被逼退位,众臣大肆庆贺,唯独姚崇竟大哭起来。一年后,没哭的人都死了,可姚崇却侥幸活了下来。 公元705年,是唐朝历史的一个关键节点。这一年,武则天,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式称帝的女统治者,在内外压力下被迫让位。她晚年的统治早已让许多大臣不满,特别是在她重用酷吏、宠信张氏兄弟后,朝政变得越发混乱。终于,在宰相张柬之等人策划下,武则天退位,中宗李显复辟。这本该是大快人心的事,可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当时,朝廷里的大臣们大多忙着庆祝,觉得新皇帝上台,自己也能分一杯羹。然而,姚崇却做出了完全不同的举动。他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哭了。为什么哭?有人说他是对武则天有感情,毕竟她在位时提拔过他;也有人说,他是看到了未来的危机。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更重要的是,姚崇的反应显示了他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他有自己的判断。 要搞清楚这件事,得先看看姚崇是谁。他不是那种靠溜须拍马混日子的人,而是实打实的能力派。武则天在位时,他当过地方官,也管过朝廷大事,政绩很扎实。更关键的是,他脑子清楚,懂得在乱世里怎么保全自己。705年那会儿,武则天退位看似是好事,但实际上唐朝内部的权力斗争才刚开始。中宗李显是个软弱的人,复辟后根本压不住场子,韦皇后和武氏家族又在旁边虎视眈眈。姚崇可能早就看出,这场“胜利”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平静。 果然,一年后,事情就变了样。706年,韦皇后开始掌权,她和武三思联手,把当年逼宫的大臣一个个收拾掉。张柬之、桓彦范这些当初的功臣,全都没逃过一劫,有的被贬,有的被杀。而姚崇呢?他居然活了下来,还慢慢爬到了更高的位置。这绝对不是运气,而是他早就做好了打算。 姚崇能活下来,靠的是啥?首先,他没站错队。武则天退位后,他没有急着去捧新皇帝的臭脚,也没有跟张柬之那帮人绑得太死。他保持低调,不掺和那些短期的利益争夺。其次,他懂得审时度势。韦皇后上台后,他迅速调整策略,表面上顺从,实际上保护自己。最后,他有真本事。朝廷再乱,也需要能干活的人,姚崇恰恰是那种干实事的高手,所以没人敢轻易动他。 再回头看705年的那场哭泣,其实不难理解。姚崇不是在为武则天哭,而是在为自己和这个国家的未来担忧。他知道,武则天走了,唐朝不会马上好起来,反而会更乱。他的眼泪,是对局势的清醒认识,也是一种无声的抗议。那些只顾着庆祝的人,根本没想过这一点,所以一年后,他们就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姚崇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启发。他不是那种只会喊口号的理想主义者,而是能在现实里活下来的人。他的选择告诉我们,有时候,低调比张扬更聪明,冷静比冲动更靠谱。705年的唐朝,跟现在的社会其实也有点像——表面风平浪静,底下暗流涌动。姚崇能活下来,是因为他看透了这些。 当然,姚崇也不是完美的人。他后来当宰相时,也有妥协的时候,比如对韦皇后的一些做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这恰恰说明,他不是圣人,而是普通人,只不过比别人多了一分洞察力和生存智慧。历史上的大人物,往往不是靠运气,而是靠脑子,姚崇就是个例子。 从705年到706年,这短短两年,姚崇用行动证明了一件事:在乱世里,哭比笑更难,也更值钱。他的泪水,不是软弱,而是对未来的预判。那些没哭的人,不是因为勇敢,而是因为没看懂局势。历史总是这样,聪明人活下来,糊涂人被淘汰。 再往大了说,姚崇的经历其实是唐朝中后期政治的一个缩影。那时候,皇帝弱,皇后强,外戚和宦官轮番上阵,朝廷就像个大染缸,谁都想捞点好处。姚崇能在这种环境下混下去,还干出点名堂,确实不容易。他的生存之道,不仅仅是个人智慧,也是那个时代的一种写照。 今天回头看这件事,我们不光是看个热闹,还能学点东西。姚崇的冷静和谨慎,放到现在也很有用。比如说,职场上是不是也得学会看清形势,别瞎站队?生活中是不是也得留个心眼,别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历史虽然远,但道理是活的。

0 阅读:0
吴仁韵说

吴仁韵说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