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五年,朱棣因皇后徐氏病逝而颓废,并发誓不再立后。不久,他给小姨子徐妙锦写了一封情书:“只要你进宫,我就让你母仪天下”。已经28岁的徐妙锦却托人送来一个锦盒表示拒绝。朱棣打开一看,面如死灰,喃喃地说:“罢了,罢了”。
永乐五年,明成祖朱棣的徐皇后去世,这事给朱棣打击太大了。
两人在一起三十多年,感情非常深。
徐皇后是开国功臣徐达的大女儿,从小就不一般,知书达理,见识不凡。
年轻时嫁给了还是燕王的朱棣,成了燕王妃,跟着朱棣去了北平封地。
她可不是一般后院女子,关键时刻真能顶上。
当年朝廷派人打北平,朱棣恰好不在城里。
眼看城要守不住,徐皇后直接穿上了盔甲,带着剩下的人马硬是扛住了进攻,保住了北平城。
后来朱棣想起这事,都觉得自家媳妇真是厉害。
当上皇后以后,徐皇后也没闲着,很关心国家大事。
她写过《内训》这样的书,教导后宫女子,还编了《劝善书》,想着帮朱棣教化天下百姓。
她经常提醒朱棣要体恤百姓,多找有本事的大臣帮忙,对皇亲国戚别太放纵,免得惹麻烦。
朱棣平时挺愿意听她的话。
两口子感情好,孩子也生得多,徐皇后给朱棣生了三儿四女。
所以徐皇后这一走,朱棣整个人都蔫了,伤心得很,连上朝都没心情。
后来有人看他实在难受,又迟迟不立新皇后,就出了个主意:让徐皇后的小妹妹徐妙锦进宫来当皇后。
徐妙锦是徐达最小的女儿,比姐姐小了将近二十岁,听说长得比徐皇后还漂亮,性子也像她姐姐,聪明又刚强。
朱棣那时候快五十了,正沉浸在悲伤里出不来,一听这主意就觉得好。
他觉得这就像是老天爷看自己难受,送来徐妙锦接替姐姐安慰自己、陪自己到老。
这么一想,朱棣也顾不上想别的了,立刻就写了封信,派人给徐妙锦送去。
他在信里直接许诺:只要你肯进宫,皇后的位置就是你的。
那时候徐妙锦都二十八岁了,按当时的说法,绝对算是“大龄未嫁”。
但她年纪虽大,主意更定,见识过太多世事,早就对成亲没半点念头了,别说当皇后,当神仙也没兴趣。
她害怕极了,情急之下,就说自己得了重病,脸上都长了麻子,没法见人了。
派去的宫里人可不信,早就听说徐家二小姐美若天仙,名声在外,怎么可能突然变得见不得人?
觉得这肯定是推脱。
徐家上下的亲戚一看皇帝开口,都来劝徐妙锦答应。
但徐妙锦咬死了自己就是变丑了,硬是不松口,还说怕吓着皇帝。
没办法,宫里派来的女官只好亲自检查。
这一查,发现徐妙锦脸上还真有点瑕疵,也搞不清到底是怎么回事,最后也只能回宫复命去了。
徐妙锦多聪明的人,她知道朱棣是皇帝,被拒绝了不可能善罢甘休。
怕连累了家里人,她下了狠心,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头发剪了,决心出家当尼姑去,这辈子就伴着青灯古佛过了。
她剪下一缕头发,又写了一封回信,让人一起送给朱棣。
告诉家里人,从此以后她要远离凡尘,关起门来念经拜佛,再不问世事。
朱棣收到那截头发和那封《告永乐帝书》,立马就明白了徐妙锦的坚决态度,是半点不想进宫。
信里的话,更是像一盆冷水泼在朱棣头上。
徐妙锦劝他,姐姐在天之灵,最不愿看到皇上为她这样消沉。
在她姐姐心里,她的丈夫应该是为天下人谋福的好皇帝。
这话戳得朱棣又惭愧又痛心,也让他彻底醒过味来。
没错,他那结发三十多年的妻子,根本就不是任何人能替代的。
从那以后,朱棣再也不提立皇后这茬了。
强扭的瓜不甜,这道理他算是明白了。
而且说来也怪,打那之后,朱棣似乎真的把心思全扑在了治理国家上。
从登基到去世,在位八千多个日夜,没有一天是瞎混过去的。
勤勤恳恳,从不懈怠。
徐皇后作为帝王背后的女人,无疑起了巨大的作用。
正所谓妻贤福三代,一个好妻子对家族甚至对国家的影响,真的很深远。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在老百姓眼中,她确实配得上贤后之名。
关于徐氏姐妹的故事,现代人也没完全忘记。
2023年秋天的时候,南京考古研究院在栖霞山那边发掘了一处古代家族墓葬。
根据专家们仔细比对和研究那些出土的墓志铭,还有墓里发现的织物、器物样式什么的,基本确认这处墓群很可能跟明代开国功臣徐达的家族有关系。
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随后也发布了这个消息,肯定了这项考古发现的重要性。
虽说还不能百分百确定跟徐皇后或徐妙锦本人有什么直接联系,但这次发现确实为了解那个显赫家族的兴衰提供了新的实物证据,也让人们对明朝初年那段历史增添了新的兴趣。
这次发掘的成果,还被记录在《中国文物报》当年的专题报道里,也被国家文物局在官网上点了名。
用户10xxx11
朱槺是明朝的掘墓人,杀心太盛,祸及子孙……那帮子神经病皇帝就是他的报应!若不明朝内阁制太强,国家早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