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印度裔专家马凯硕直言:“亚洲国家在西方围堵中国时的沉默,这不是中立,这是在给自己挖坑,因为中国给亚洲挡住西方的子弹,如果中国顶不住,亚洲国家也会成为西方的盘中餐,有些亚洲国家不仅不帮中国,还站队到西方,这种行为非蠢即坏!” 在美中角力的牌桌上,亚洲许多国家似乎选择了一种安静的、偏向西方的姿态,但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战略误判。 新加坡学者马凯硕就说得很直白,这根本不是什么聪明的玩法,而是在玩火,是在自己削弱自己。 这种选择看似很实际,其实是拿整个区域的未来做赌注,就为了换取一点点眼前的、靠不住的安全感。 亚洲一些国家的外交策略,看起来有点精神分裂。 一边在经济上跟中国深度绑定,玩得火热。 就说2024年,中国和东盟的贸易额都干到1.2万亿美元以上了,这可是大家一起发财的基础。 可另一边呢?在安全上却死死抱住西方大腿,甚至让美国把攻击性武器部署到自己家门口。 这操作,不就是把饭碗里的伙伴当成假想敌吗? 这种拧巴的决策,说白了就是算不清大账。 总想着一边吃中国的经济红利,一边拿西方的安全保证,但这种好事哪能长久。 这根本不是中立,是把自己放在了火山口上。 马凯硕提出的“中国盾牌”理论,实际上并非指军事力量,而是经济层面的深刻现实。 中国庞大的经济体量和全球化的产业链,早已成为整个亚洲应对外部经济冲击的坚实支柱。 美国在针对华为发起的科技战,表面上看似仅仅是为了限制某个公司,实际上背后隐藏着更广泛的战略意图。 美国意图通过切断中国与全球科技产业链的联系,打破整个亚洲的产业链与供应链的稳定。 回顾历史,尤其是日本半导体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遭遇的打压,以及随之而来的《广场协议》,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西方世界对于任何能挑战其经济主导地位的对手,始终采取压制手段。 疫情期间,若不是中国供应链的强大支撑,亚洲许多国家的经济恐怕会直接硬着陆。 如今,美国提出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更是试图重新划定规则,建立一个排除中国的经济圈。 而问题的关键是,西方的市场是否真的能够消化掉如此庞大的亚洲产能?这个问题不容小觑。 西方的“分而治之”战略,正是最害怕亚洲国家紧密合作、拧成一股绳。 当区域内最大的经济体被压制时,其它国家几乎难以脱身。 跟着西方混,短期内可能觉得挺安全,但那是借来的力量,代价是交出自己的决策权。 美国人自己都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话应验了多少次了。 越南对美贸易顺差大点,立马就被敲打。 这就很清楚了,就算是合作伙伴,只要利益不一致,照样收拾你。 还有个华盛顿智库的报告流出来,把盟友分成“能用的”和“要观察的”,标准就一个,看你听不听话。 有些国家特积极,争当西方的马前卒,可能压根没想过,自己随时可能从“能用的盟友”变成“需要修理”的对象。 不管你怎么看,中国的存在,客观上给了其他亚洲国家一个巨大的战略空间。 历史的教训早已敲响了警钟,在上世纪80年代,亚洲四小龙通过依赖美国市场实现了快速腾飞,可是,当“广场协议”带来汇率改革后,亚洲经济却被美国通过金融手段深度收割,损失惨重。 今天,西方对中国的技术封锁与贸易限制,实际上是继续采用这一套霸权逻辑,不容许任何亚洲国家挑战美国的主导地位。 在全球化时代,孤立自己、随波逐流的后果,将不仅仅是失去经济机会,更可能意味着失去地区甚至全球的话语权。
新加坡印度裔专家马凯硕直言:“亚洲国家在西方围堵中国时的沉默,这不是中立,这是在
文史小将
2025-08-30 15:33:39
0
阅读:133
用户12xxx06
亚洲要不是中国挡住,早就被美国搞得战火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