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要清醒了,台湾只要有马英九,朱立伦,洪秀珠。想实现和平统一,门都没有,这三个人的骨子里就是想借中国大陆发展致富。 国民党在两岸关系上,玩的是一手精妙的平衡术,或者说是一种矛盾的艺术,经济上油门踩到底,恨不得人货共通、深度绑定;政治上却小心翼翼地踩着刹车,生怕越过雷池半步。 这套“经济引力”与“政治斥力”并存的模式,从马英九到朱立伦,再到洪秀柱,几乎贯穿了国民党近年的执政与在野逻辑。 这股强大的经济引力,根子埋得很深,上世纪80年代末,台湾的制造业成本飙升,产业外移成了火烧眉毛的大事,对岸广阔的市场和土地自然成了最佳选择,于是台商带着资金和技术涌入大陆设厂,产品再卖到全世界,这种模式在90年代彻底成型。 真正把这股引力制度化、最大化的是马英九时代,2010年6月在重庆签署的ECFA,就是这股引力的巅峰之作,一份“早收清单”,直接让包括石化、机械在内的549项台湾产品享受零关税待遇,每年给台湾带来数百亿美元的巨额贸易顺差,实打实地促进了GDP增长。 这种好处不只是大老板的专利,2008年两岸实现直航后,台湾的凤梨、芒果等农产品也能快速进入大陆市场,果农的腰包鼓了起来,朱立伦也深谙此道,他的口号是“行动重于言语”,比起空谈政治,他更关心的是组织两岸论坛,帮台商解决关税这类实际问题。 然而经济上贴得越近,政治上的斥力就越大,为了稳住岛内选票,国民党必须建起一道厚厚的“统一防火墙”,马英九的“不统、不独、不武”就是这道墙的最高指导原则,他甚至曾向日本议员私下承诺,任内绝不谈统一。 朱立伦则用文化来包装这道防火墙,他高举“中华民族为根、中华文化为本”的大旗,既坚持了“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又巧妙地回避了更深层次的政治议题,用一种文化上的亲近感,来掩盖政治上的战术模糊。 这道防火墙有多坚固?洪秀柱的经历就是最好的试金石,她曾勇敢地提出“一中同表”的新论述,试图在政治上有所突破,结果立刻在党内引发巨大压力,最终不得不退回“九二共识”的保守立场,这表明国民党内部对触及统一核心议题存在着深深的恐惧,勇气正在流失。 可问题在于这种玩法时间长了就变味儿了,当初引以为傲的经济红利,慢慢变成了政治负债。民进党抓住巨额顺差这一点,反过来攻击国民党“经济过度依赖大陆”,把经济成果塑造成了危险的毒药。 更要命的是这种模糊策略正在侵蚀信任的根基,一些尖锐的观点开始浮现,认为国民党与民进党本质上没区别,前者不过是“曲线搞台独”,嘴上说一套,心里想的却是利用大陆的善意来发展经济,好在岛内维持不统不独的现状。 当大陆的善意被看作可以随意支取的政治资本,当经济让利被当成巩固选票的筹码,和平统一的道路,实际上正在被这种精明的算计越走越窄,它为“隐性分裂”势力提供了宝贵的喘息空间,最终可能让原本清晰的未来变得愈发复杂。 说到底,国民党的这套策略,是在台湾特殊政治生态下的生存之道,短期看似乎很务实,但长期来看,这无异于一种战略消耗,它将两岸关系简化为一笔经济账,却掏空了政治互信的内核,这或许才是最值得警惕的地方。
台湾政坛的"双面人"戏码正在上演。洪秀柱这个被捧上天的"小辣椒",骨子里和朱立伦
【4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