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菜”,不“菜”!

金台资讯 2025-08-30 11:41:16

李发兴曾智慧蔡树菁王娴

37科,76属、151种,2000多个蔬菜品种......作为全国的“菜篮子”,云南凭借得天独厚的立体气候和光热资源,一年四季均可种出生态优质蔬菜,每年有超2000万吨的蔬菜出滇出海,销往全国150多个大中城市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全国蔬菜总出口量的10%左右。今年前7个月,云南出口农产品109.8亿元,同比增长12%,出口规模居中西部第一。

从茶马古道的马帮铃响到冷链专列的汽笛长鸣,从四季不断的瓜果时蔬到畅销全国的“南菜北运”“西菜东调”,“云菜”产业已成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崛起的生动注脚。

自主研发的番茄品种种苗长势良好。受访者供图

种业破局:从“洋种子”到“中国芯”

要种出一棵好菜,源头在于有一颗好种子。

清晨,在元谋县的云南金诚种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智能化温室大棚内,紧密排列的“火神2号”番茄小苗犹如等待出征的方阵。随着工人将育苗盘搬上运输车,这些“绿色小兵”即将奔赴广袤田野。

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的元谋县是“中国冬早蔬菜之乡”,也是我国“南菜北运”的重要基地。2024年,元谋种植冬早蔬菜面积15.91万亩,其中,番茄种植面积就占到了三分之一,是当地种植面积最大、产出效益最高的大宗蔬菜交易品种。

“‘火神2号’果实颜色红亮、外形饱满、口感香甜,很受市场欢迎,是我们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番茄种子之一。”云南金诚种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武成勇介绍,“要种出好菜,种子尤为关键。”

元谋的番茄种植始于上世纪60年代。“以前,种子大多依靠进口,价格不仅昂贵,供应还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武成勇说。

为破解种业“卡脖子”难题,从20世纪70年代起,元谋县依托当地气候优势,从种子种苗入手,引进科研院所、种业企业入驻开展种子加代扩繁育制种工作。

在此期间,武成勇也找到了品质上乘番茄的“种业密码”。到目前为止,该公司共推出番茄新品种34个,每年可生产高档番茄种子50万袋。“种苗不仅满足了元谋市场,还推广到了省外。”武成勇说。

通过无数科研人员的创新攻关,元谋共培育出96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番茄新品种。如今,拥有“南繁育种天堂”美誉的元谋,蔬菜制繁种量占全国60%、云南省90%,并出口至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元谋种业的蓬勃发展,只是云南种业振兴行动的一个缩影。目前,云南建有国家良种繁育基地10个、制种大县2个、省级种业基地35个,200多家科研单位和头部企业在云南开展育种制种,年制种面积80万亩、产值达100亿元。

陆良县菜地里白菜采收忙。人民网王娴摄

数字菜园:手机当“农具”,AI做“农医”

在曲靖市陆良县逸蔬鲜蔬菜产业园中,生产部主管周俊的手机突然震动,智能化蔬菜管理APP显示“C地块土壤湿度降至55%”。他轻点屏幕,滴灌系统即刻喷洒出芝麻粒大小的水珠,在洋蓟上均匀“着陆”。

“小时候父辈种菜浇水全靠经验,浇多了会烂根,浇少了长势不好。”周俊感慨,有了这些数字设备,就像是给菜地请了个“家庭医生”,每株洋蓟的“喝水量”都能用精准的数据呈现出来。

作为云南省常年蔬菜优势产区,近年来,陆良县锚定“现代农业示范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和高端食品加工基地”的发展定位,把蔬菜产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首位,开展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

周俊和团队顺势而为,在基地搭建起水肥一体化设备,用上了物联网等先进技术。通过手机,能实时看到地块的温度、湿度等数据,轻触屏幕,就能为地块灌溉、施肥……手机成为新“农具”。

在生菜基地上空,“飞手”李小祥操控的植保无人机螺旋桨掀起的气流将药雾均匀铺开,16亩地的病虫害防治作业仅用半小时完成,“过去人工植保这些地,得3个人干3小时。”

在玉溪市通海县黄龙社区的智能大棚里,技术员夏师傅正将废弃的田间绿叶与微生物菌剂放入发酵桶内,通过CKSB生物菌剂技术的三次发酵,可高效分解农残,改善土壤环境。

从智能育苗工厂到自动化灌溉系统,从精准病虫害监测预警到现代化农产品追溯体系……在云南各地的蔬菜种植基地,智能技术可赋能各个环节。通过物联网、AI等技术,智能设备实时采集温度湿度、土壤墒情等数据,使管护数据可视化,种菜不再是“靠天吃饭”,“一个人当农场主”不再只是愿望,“因材施教式”的种植,让蔬菜健康生长、产量稳步提升。

工人正在搬运即将送往泰国的白菜。人民网曾智慧摄

出滇出海:“云南菜园”直供,千家万户的“菜篮子”常鲜

借助“天然温室”和“天然凉棚”并存的气候优势,云南已经形成夏秋反季蔬菜、常年蔬菜、热区冬春早菜稳定发展的优势产业区,云南“菜园子”正不断为千家万户的“菜篮子”增新添绿。

“家人们,这可是咱们挂了白霜的云南本土小冬瓜,从地里直达您家的餐桌……”上午10点,通海县的蔬菜带货主播已将手机支架稳稳扎进冬瓜地中央。镜头里,小冬瓜个个饱满圆润,她热情地吆喝着。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菜农一手握锄头、一手拿话筒,化身“新农人主播”。他们用沾满泥土的双手,在手机屏幕上“敲”开了通往全国的绿色商路。

线上直播“火”,线下出口“热”。

清晨,在通海万合进出口有限公司冷库前,5辆装载白菜、甘蓝、西蓝花等蔬菜的冷链车整装待发。在冷链物流精准温控的“呵护”下,这些新鲜蔬菜沿着昆曼大通道一路向南,3天后便能走进泰国市场。

“我们公司每天向东南亚发货100吨左右。”通海万合进出口有限公司负责人张胥胥介绍,除了公路运输,还可以选择中老铁路出口冷链国际运输。

洋蓟喜丰收。人民网王娴摄

更壮观的图景还在云南多个蔬菜产区展开——

位于陆良县的西南地区最大的蔬菜冷链物流园里,传送带将刚采摘的西蓝花送入分拣线,小包装净菜经农残检测后,被贴上溯源二维码,从“田头绿”到“餐桌鲜”,形成“田间—市场”无缝衔接的“保鲜网”。

下午采摘、晚上出货,18小时运抵广州,22小时运抵深圳。文山砚山联兴蔬菜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约5500亩蔬菜种植基地平均每天向香港、澳门、深圳等地供应80吨左右的蔬菜。合作社理事长蒋信和翻着订单本:“村民们大多都没出过远门,却让自己种的蔬菜走进了大城市的餐桌。”

目前,云南已构建起以昆明、通海为主的面向南亚东南亚出口蔬菜交易集散中心,以陆良、砚山为主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的蔬菜集散交易中心,通过“云菜进京”“云菜供港”“云菜入沪”“云菜入粤”“云菜入疆”“云菜出海”等出滇线路,全省近70%的蔬菜销往全国150多个大中城市,并“漂洋过海”进入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的智能大棚内,技术员正在查看辣椒苗长势。人民网曾智慧摄

当暮色笼罩云岭大地,满载新鲜云菜的货车缓缓驶出冷库,一路把来自高原的清甜,送往千家万户的餐桌……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