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洲头的毛主席雕像建成后,有人曾给长沙市长写信:“毛主席40多岁下巴才有痣,青年时期的雕像有痣不妥,应予以去除。” 来长沙的游客,要是没去橘子洲头和那尊青年毛主席雕像合个影,这趟旅程总觉得缺点什么。 雕像就矗立在洲头最显眼的地方,风吹动着发丝,浑身散发着一股年轻人的精气神。 但很多人不知道,这座雕像从设计到落成,背后藏着不少心思和一段小小的争议,而争议的焦点,竟然是青年毛主席下巴上那颗标志性的痣。 故事要从1925年的深秋说起。 那时,湘江边的摩天大楼还不见踪影,江风拂过,水面波光粼粼。 一个青年,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眺望湘江浩荡北去。 他当时还只是个书生,手里没有兵权,心中却有万千丘壑。 他提笔写下“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字里行间都是不服输的闯劲,一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更是道尽了那个年代有志青年的担当。 从那时起,橘子洲就不再是一片普通的沙洲,它与一代伟人的壮志紧紧相连,后世甚至赞其为“天下第一洲”。 八十多年后的2007年,消息传来,橘子洲头要建一座青年毛主席雕塑。 全国的雕塑家纷纷提交方案,任务最终落在了长沙本地人黎明身上。 黎明当时是广州美术学院的院长,他对家乡的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 作为一名艺术家,他的心中常怀对湘江和橘子洲的无尽眷恋。 小时候,他常常在湘江中游泳,累了便躺在岸边,凝视着那片熟悉的江面和远处的橘子洲,似乎整个大自然都在他的眼前活灵活现。 每一株树、每一寸土地,他都烙印在心底。 正是这种浓厚的情感,让他在创作雕像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心力。 在雕塑的设计中,黎明并不想简单地复刻别人曾经做过的东西。 尤其是对于中国历史上的伟人形象,他深知,不能只是塑造一个大众眼中熟悉的领导人雕像. 而是希望找到一种更加个性化、更具时代感的表现方式。 他坚持要将雕像定格在1925年那个书写《沁园春·长沙》的青年时期,那时的毛主席充满了活力和理想。 为了真实呈现,黎明翻阅了大量的史料,仔细研究毛主席在广州的日子,以及他和早期红军的活动。 黎明从中发现了一个细节,1925年时,毛主席有过一段“大背头”的发型,这种造型既显得精神饱满,又透着一股飘逸感,这一发现成了他设计中的亮点。 可是,设计过程中也随之出现了一个难题,是否要在雕像上加上那颗著名的痣。 根据史料记载,毛主席在1925年并没有下巴上的痣,这颗痣是他四十岁之后才出现的。 虽然大家对毛主席的形象常常有那颗痣的印象,但加上这颗痣就违反了历史的真实,去掉它又总觉得有所欠缺,仿佛会让雕像显得不够“像”。 黎明为此寝食难安,陷入了长时间的纠结。 就在他困惑不解时,2007年,毛主席的儿媳邵华将军给了他一个解答:“老百姓心中的毛主席,就是有痣的模样,加进去,大家看着才亲切。” 邵华将军的话让黎明恍若大悟,于是,他决定在雕像中加上那颗痣,以符合大众心目中的毛主席形象,同时保留那个充满理想、年轻英俊的青年气质。 最终,这颗超越了历史细节的痣,被安放在了雕像的下巴上。 雕像落成后,果然有人专门写信到长沙市长信箱,直言:“毛主席四十多岁才长痣,青年雕像上不该有,得去掉。” 面对质疑,岳麓山管理局的回复被很多人赞为“实在”又充满智慧。 回复说:“艺术本来就源于生活,还得高于生活,我们想呈现的,就是一个青年‘励痣’的毛主席形象。” 这个回复太妙了,它既阐明了艺术创作的道理,又用一个谐音“励痣”点明了雕像所承载的励志精神。 这并非不尊重历史,而是让艺术更贴近百姓的情感。 2009年12月26日,雕像正式落成。 它总高32米,长83米,宽41米,由八千多块巨石拼接而成,总重约两千吨,气势非凡。 有趣的是,这32米的高度也藏着匠心。 当初为了确定最佳高度,工作人员天天带着大气球到洲头测试。 25米太矮,50米又太突兀。 只有升到32米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恰到好处,后来人们才恍然大悟,1925年的毛主席,不也正是32岁吗? 如今,这座雕像早已超越了一个打卡地。 它成了一张生动的长沙文化名片,与湘江、岳麓山一样,融入了城市的记忆。 人们提起橘子洲,就想起雕像,提起雕像,就忆起那份青年壮志。 而那颗小小的痣,也从一场争议,化为了一个连接历史、艺术与大众情感的独特符号。
橘子洲头的毛主席雕像建成后,有人曾给长沙市长写信:“毛主席40多岁下巴才有痣,青
文史小将
2025-08-30 11:33:1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