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马可·鲁比奥于2025年8月29日宣布,美国国务院将拒绝并撤销巴勒斯坦

源源谈国际趣事 2025-08-30 11:32:35

美国国务卿马可·鲁比奥于2025年8月29日宣布,美国国务院将拒绝并撤销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PA)成员的签证,包括总统马哈茂德·阿巴斯,阻止他们参加9月的联合国大会。   就在各国代表团准备奔赴一年一度的国际盛会之际,巴勒斯坦代表团却被挡在了门外,这可不是普通的外交摩擦,而是一记瞄准巴勒斯坦国际舞台话语权的重拳。   说起来,美国作为联合国总部所在国,有义务确保各国代表顺利参会,但历史上,美国曾多次利用签证手段实施“政治筛选”。   2019年时任伊朗外长扎里夫被限制活动范围;2020年俄罗斯代表团成员被大规模拒签,不过此次针对一个民族权力机构领导人的全面封锁,仍然创造了新的先例。   鲁比奥国务卿的声明义正辞严,称此举是为了“国家安全利益”,指责巴方“未遵守承诺且破坏和平前景”,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这实际上是特朗普政府第二任期对以政策全面倾斜的又一体现。   签证武器化已成为大国博弈的新常态,与传统军事手段相比,这种“软制裁”成本低、针对性强、舆论反弹小,却能有效剥夺对手的国际亮相机会,俄罗斯、白俄罗斯、伊朗等国代表都曾尝过此中滋味。   但此次针对巴勒斯坦的举措尤为敏感,因为这直接冲击了联合国最具象征意义的“平等代表权”原则。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当美国强调巴方必须“一贯谴责恐怖主义”时,却同步暂停了让加沙受伤儿童赴美治疗的人道项目,这种将政治与人道捆绑的做法,不禁让人质疑:受苦的究竟是谁?   更重要的是,9月由法国和沙特共同主持的关于“两国方案”的高级别会议即将召开,此刻与东道国正面冲突绝非上策。   这场签证风波折射出更深层的地缘政治转型,一方面,美国正在放弃传统中东调停者角色,全面倾向以色列;另一方面,欧洲国家与地区大国正试图填补真空,推动新的和平进程,这意味着巴以问题可能进入一个“多边化”阶段,其中既有风险也含机遇。   从国际法视角看,美国此举游走在违约边缘,按照规定东道国需允许会员国代表入境,而巴勒斯坦作为联合国观察员国,法律地位特殊但权利应受保。   对未来而言,这一事件可能开创危险先例,若有更多国家效仿“签证武器化”,联合国的多边主义根基将受侵蚀,当代表们因政治分歧无法踏入纽约,这个本应促进对话的平台恐将逐渐空洞化。   如今悬念在于,阿巴斯是否会成为数十年来首位缺席联大的巴勒斯坦领导人,各国又将如何回应这种以外交工具实现政治目的的做法。

0 阅读:42

猜你喜欢

源源谈国际趣事

源源谈国际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