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日军的“恐惧之神”曹锡:机枪子弹所剩无几,他抄起身边的大刀,与敌人展开近身肉搏。每一个冲到曹锡面前的鬼子,都没能活着回去,单兵歼敌400人...... (参考资料:2018-02-01 人民政协报——第一次长沙会战中诞生的“中国兵魁”) 一个真正的猛士,他的出现从来都不是偶然,在他身后,往往站着一支同样硬骨头的部队。 聊起上等兵曹锡,就必须先翻开他所在部队——第2师的履历,这支部队的性格,简直就是用血与火铸成的,早在1933年的长城抗战,他们在古北口南天门和日军死磕了整整五个昼夜,付出了三千多人的伤亡。 到了1938年的武汉会战,他们在江西瑞昌东北方向,硬生生顶住了日军精锐师团整整49天,这种韧性,已经刻进了骨子里,所以,当时间来到1939年9月,发生什么都不奇怪了。 就在曹锡创造奇迹的同一场战役里,他的战友、胡春华营的弟兄们,在一处阵地上死守了三昼夜,最后除了七名重伤员,自营长以下,全部殉国,这样的部队,才能淬炼出曹锡这样的兵。 故事真正的高潮,发生在1939年9月22日,地点是新墙河南岸的王街坊阵地,凌晨四点,日军的炮火毫无征兆地降临了,几十门,甚至上百门大炮,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倾泻了数千发炮弹,把一平方公里的阵地直接炸成了一片焦土。 当炮火停歇,阵地上活着的,只剩下29岁的农家子弟曹锡,战友们都倒下了,但他没退,面对黑压压冲上来的日军第6师团,他一个人,一挺机枪,还有一堆手榴弹,撑起了一条防线。 他甚至冷静地把12颗手榴弹捆在一起,做成了一个巨大的集束炸弹,就等着鬼子上门,就这样,他一个人打退了日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有记录说足足有8批之多。 战后的统计让人瞠目结舌,有人说他干掉了四百多名日军,也有说法是五百多,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一个上等兵,独自一人,守住了一个被夷为平地的阵地,他不是打到弹尽粮绝,而是直到营部派传令兵传来“放弃阵地”的命令,他才撤了下来。 这个故事很快就飞出了战场,师长赵公武,这位黄埔军校毕业的广东大埔人,听完汇报当场拍板,把曹锡从上等兵直接提拔为班长,还奖了30块法币,这在当时,是对一个士兵最直接、最实在的肯定。 紧接着,嗅觉敏锐的媒体跟上了,《大公报》和《中央日报》的报道,让“曹锡”这个名字传遍了全国,但这还没完,真正让这个传奇升华的,是文化的力量。 著名剧作家田汉,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他为曹锡所在的第52军专门创作了一部新历史剧《新战长沙》,话剧公演后,场面极其轰动,连国外的报纸都在报道,一个士兵的英勇,通过艺术,激发了整个民族的共鸣。 从那一刻起,曹锡不再仅仅是一个士兵,他被冠以“中国兵魁”、“最勇敢的抗日军人”、“抗战中歼敌最多的猛士”等一系列称号,一个来自农家的普通青年,最终被塑造成了一个国家的精神象征,一个时代的传奇。
[太阳]日军的“恐惧之神”曹锡:机枪子弹所剩无几,他抄起身边的大刀,与敌人展开近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8-30 00:17:5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