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可能怎么也没想到,曾经在大陆市场呼风唤雨的富士康,如今会像被戳破的气球一样迅速泄气。 但现在看,越来越多的变化正在重塑这家企业,智能制造越来越普及,自动设备开始代替人力,工厂规模和用工模式已经没法再复制之前的教科书式成功。 中国的人力成本一步步上涨,年轻人不愿再扎进流水线,人口结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全球局势的波动,比如贸易摩擦外加疫情影响,带来不少不确定性,让海外大客户变得更谨慎,企业经营风险一眼看得见。 富士康曾经的优势,是庞大的工人队伍和超强的生产能力。 但近年来,层层报道显示它开始大力裁员,很多原有岗位被自动化设备取代,管理难度也跟着增加。 曾有的几十万人工厂,对于今天的富士康来说已经不再适用,外部环境在改变,企业不得不跟着调整自己,从管理层到生产线,都必须淘汰旧思路,适应新标准。 富士康现在有约半数收入来自苹果品牌,结果一旦苹果砍单或者切换供应商,富士康就会被动应对。 不像过去客户分散,能够灵活调度,现在整体风险一下子上来了。 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增速变慢,创新遇冷,富士康现金流不如以前稳健,资本市场对它的信心也开始打折扣。 国内外产业链里也冒出了不少新竞争者,比如比亚迪、和硕、立讯这些企业,不仅可以高效生产,还能在研发和产业升级方面带来突破。 再有一些由政策扶持起来的智能制造公司,敢于和国际巨头叫板,富士康的地位被逐步蚕食。 以前它是唯一的选择,如今变成了要和同行拼服务、拼技术的普通玩家。 它早早启动了“走出去”计划,在东南亚、印度种种地方设厂,把部分产能和订单转移出中国。 但全球布局的成本和风险高得超乎想象,当地政策变化快,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劳动力管理也有不少新问题。 中国过去那种成熟工厂模式,复制到其他国家并不顺利,这些困境,让富士康不得不更多考虑自身的产业升级和核心竞争力。 不仅外部环境在变化,国内企业创新能力也在迅速提升,消费者升级,技术创新驱动越来越强,代工企业的议价能力不断下降。 富士康虽然也想搞自主品牌,比如新能源汽车、医疗设备等新业务,但跟小米、比亚迪这些后来者比起来,富士康过去单纯做“制造”的优势变得不那么明显了。 要真从贴牌生产跨到高科技创新,富士康需要补的课还有不少。 富士康“被戳破气球”的现象,并不是独角戏,它只不过是制造业升级痛点的一个缩影。 在新技术和新模式不断涌现的大环境下,无数工厂和企业都在经历类似挑战。 每一次阵痛,都藏着新的可能,每一个转型期,谁都难轻松熬过去,但也许正是这些挣扎之后,才会有下一个中国制造的爆发点。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彻底摊牌了!富士康帝国崩塌!郭台铭恐怕怎么都想不到,曾经在大陆市场威风八面的
【3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