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直言:样板戏里的人物就压根不来源于生活,也不高于生活!他们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神仙。他们中有的"壮志凌云"、有的"气冲霄汉"、有的正"望北斗",有的就"冲云天"。为什么他们不约而同地都要上天去呢?不正是因为他们没有在现实社会中深深地扎下根子! 为了人物的"彻底革命化",剧中没有日常生活、男女爱情,大约这些是"私"字的根源,会使英雄分心而不能专注于"革命"。故当时有:"身穿红衣裳,站在高坡上,挥手指方向","女人无丈夫,男人无婆娘"的"民间口头文学"流传。为了给艺术人物注入强烈的色彩,"样板戏"中的人物姓名也带影射意味地标签化,正面人物姓洪姓高,反面人物姓胡姓刁;潜藏的阶级敌人"温其久",无产阶级英雄"洪常青",湖南女英雄叫"柯湘",资产阶级分子乃"钱守维"。由此可见,"样板戏"与这一文艺"理论体系"互为表里,相互依存。这也是"革命样板戏"之"样板"意义所在。 样板戏诞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中期的时期,这是一个中国社会经历巨大变革与动荡的特殊时代。彼时,文艺创作被赋予了极高的政治意义,成为宣传革命思想、塑造革命形象的关键载体,样板戏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呼唤下应运而生。 在创作与甄选过程中,样板戏涉及多个艺术门类和众多艺术家,从剧本的编写、角色的选定,到舞台的布置、音乐的创作,每一个环节都力求精益求精。创作团队深入生活,体验工农兵的实际工作和斗争,力求真实地展现他们的精神风貌。在音乐创作上,借鉴了西方音乐的元素,同时融入了传统戏曲的韵味,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像《红色娘子军》的芭蕾舞配乐,将西方交响乐与中国民族音乐巧妙结合,既展现了芭蕾舞的优雅,又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色。 角色选定方面,注重演员的形象、气质与角色的契合度,以及演员的表演能力和艺术素养。钱浩梁饰演的李玉和,童祥苓饰演的杨子荣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最终,经过反复筛选和修改,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高度艺术水准的样板戏脱颖而出,成为那个时代的经典之作。 样板戏在艺术上的革新与突破,是其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在音乐、表演、舞台等多个方面,样板戏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创新,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 在音乐与配器上,样板戏展现出大胆的创新精神 。传统京剧的伴奏以京胡、月琴、三弦等民族乐器为主,搭配板鼓、大小锣等打击乐器,这种配器方式在表现现代生活题材时,往往难以营造出与之相适应的剧情氛围。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样板戏大量引入了西洋乐器,形成了中西混合乐队的独特编制 。 在《智取威虎山》的 “打虎上山” 场景中,这种创新的音乐表现手法展现得淋漓尽致。当杨子荣策马驰骋在茫茫林海雪原时,悠扬深远的圆号声响起,与传统京剧的乐器相互呼应,不仅生动地描绘出冰天雪地的壮丽景象,更衬托出杨子荣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圆号那富有穿透力的音色,为整个场景增添了宏大的气势,使得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雄浑与人物的豪迈。这种中西乐器的巧妙结合,让京剧的伴奏变得更加丰满、立体,极大地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样板戏打破了传统京剧严格的行当区分,这是其在表演艺术上的一大重要突破 。传统京剧根据人物的性别、年龄、性格、身份等因素,将角色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每个行当都有其独特的表演规范和唱腔特点 。然而,样板戏中的人物形象主要以工农兵为主,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与传统京剧所表现的内容有很大不同,很难再按照传统的行当区分来塑造角色 。 以《红灯记》中的主角李玉和为例,他是一位坚定的革命战士,肩负着保护党的机密、与日寇斗争的重任。从传统行当的角度来看,他既不符合老生的儒雅稳重,也不同于小生的年轻英俊,更不是武生的勇猛矫健 。在样板戏中,李玉和的角色塑造不再局限于某一个行当,而是根据他的人物性格和情感需求来选择唱腔和表演方式 。他的唱腔既有老生的醇厚韵味,又融入了一些激昂的音调,以展现他的坚定意志和英勇无畏;在表演上,他注重通过动作和表情来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加贴近生活真实,展现出革命战士的果敢与坚毅 。这种突破行当区分的表演方式,使得样板戏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立体,能够更好地展现工农兵的精神风貌,也为京剧表演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
莫言直言:样板戏里的人物就压根不来源于生活,也不高于生活!他们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超
超越自我展风采
2025-08-27 13:10:09
0
阅读:53
sszs
纯属扯淡,就那么一两个小时时间的一个戏,还要谈情说爱,像现在的电视剧一样,搞个50集80集,慢慢谈,慢慢爱,难道就有利于教育人民,教育青年吗?高大全高大上的英雄人物有什么不好?难道现在的小鲜肉,不男不女,叽叽歪歪的形象就能够影响青年人积极向上吗?你们就喜欢把今日之青年演变成这样的形象吗?
用户17xxx01
他倒是接地气了,全是下三路,又不敢真写,怕写不过明朝那些风流大才子,全靠取悦歪果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