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起义将领范绍增,把家里 7 个妻妾叫到一起,开口说:“现在是一夫一妻制,你们 7 人,只能留一个。”
这话一出口,屋里气氛瞬间变了。7 个女人里,有跟他过了几十年的原配陈文兰,还有几个年轻的姨太太。
她们有的站着,有的坐着,没人敢先说话。有人低头盯着地面,有人眼圈慢慢红了,还有人攥着衣角,手指绷得发白。
要讲清这事,得先说说范绍增的过往。
范绍增 1894 年出生,老家在四川大竹县,家里条件不错。小时候乡亲们都叫他 “范哈儿”,不是说他傻,是因为他看着憨厚,做事不讲究小节,为人还特别豪爽。
早年他混过绿林,后来参加护国战争、反袁战争,在乱世里慢慢闯出名堂。1922 年,他投靠杨森的部队,这是他军阀生涯的关键一步。
在杨森手下,范绍增全靠战功升职。从第四师第八旅旅长,到第二十军第七师师长,再到川鄂边防军司令,他的军事本事一点一点显出来。
那时候军阀混战,除了手里的兵权,娶多少个老婆也能体现地位。他的上司杨森,有十几个姨太太,这事对范绍增影响很大。
关于范绍增的妻妾数量,外面说法不一。有人说 17 个,有人说 40 多个,但 1957 年范绍增自己说过,他实际只有 7 个,包括原配陈文兰和 6 个姨太太。
这些姨太太来源不一样。有的是别人送的,有的是家里的侍女转正,还有的是他花钱赎出来的失足妇女。她们陪着范绍增,走过不同的年月。
范绍增虽是军阀,但在抗日战争里,他没丢中国人的脸。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他带着部队出川抗日。一开始任第十一兵团副司令,后来当八十八军军长。
在淞沪会战、浙西抗战这些战役里,他带着士兵跟日军拼命。战斗中,还击毙日军少将酒井直次、少将旅团长河野,为抗战立了大功。
可抗战胜利后,范绍增对国民党越来越失望。国民党又腐败,还非要打内战,他实在看不下去。
1949 年 12 月,解放军一路推进,攻势很猛。范绍增在四川渠县带着部队起义。他这一举动,打乱蒋介石在西南的部署,也帮了四川解放的忙。起义后,他被任命为解放军宜宾分区副司令员,开始新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婚姻法》,明确规定一夫一妻制。这对有 7 个妻妾的范绍增来说,是个大难题。他心里清楚,必须按新制度来,得做个选择。
于是他把 7 个妻妾叫到一起,把情况说明白。7 个人里,最紧张的是原配陈文兰。她 14 岁就嫁给范绍增,给他生了孩子,家里的事全靠她打理,还一直照顾公婆,一晃就是几十年。
可那时候陈文兰已经年过半百,脸上有了皱纹,跟年轻的姨太太比,看着显老。范绍增看着她,心里满是愧疚。这些年他忙着打仗,很少在家陪她,陈文兰却从没抱怨过,默默撑起家。
思来想去,范绍增做了决定:留下陈文兰,其他 6 个姨太太分了财产后离开。
听到这个决定,5 个姨太太虽然舍不得,但也知道这是没办法的事,只能接受。她们默默收拾好行李,离开范家公馆。
可还有一个姨太太,死活不肯走,她叫叶邵芳。
叶邵芳年轻,长得也好看,对范绍增感情很深。知道要被送走,她当场就哭了,跪在范绍增面前哀求:“我生是范家的人,死是范家的鬼,求您别赶我走!”
范绍增看着她,心里也不好受。他知道叶邵芳对自己是真心的,但国家有法律,一夫一妻制不能违反,他也很为难。
后来,范绍增把这事跟组织汇报,希望能特殊处理。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婚姻法》虽然规定一夫一妻,但也考虑历史遗留问题。
如果在《婚姻法》颁布前就存在的重婚关系,只要女方愿意,就可以继续跟男方生活,不会强行拆散。
就这么着,叶邵芳也留下了,成了范绍增的合法妻子,跟陈文兰一起陪着他。这个结果,谁都没料到,也能看出来新中国处理历史问题时,既讲原则,又有人情味。
范绍增的经历,在当时的军阀将领里很有代表性。他们在乱世里掌权,娶很多老婆,日子过得风光。可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制度变了,他们必须适应新规矩,做出艰难的选择。
范绍增选择留下陈文兰,是对她几十年付出的补偿,也是对她的愧疚。而他愿意按新制度处理家事,也说明他认可新政权,愿意跟着新社会走。
再看叶邵芳,她的坚持,也反映那个年代女性的处境。那时候传统观念影响深,很多女性把 “从一而终” 看得很重。她宁愿不离开范家,也不想独自生活,这种选择让人同情,也让人感慨那个年代女性的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