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聋发聩!英国教授马丁·雅克语出惊人:“中国崛起不可怕,可怕的是,他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一席话警醒全球,道破了中西方本质的差异...... 想要理解这句话,就得从那些深埋地下的文明密码说起。 2019年,浙江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证让全世界看到,早在5300年前,这里就有了规划严谨的都城、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还有象征权力的精美玉琮。 更令人惊叹的是,良渚古城的水利设计理念,竟然能在明清故宫的排水系统里找到影子,这种跨越五千年的文明基因传承,在世界上找不出第二个例子。 汉字的演变更能说明问题,从商朝甲骨文上的占卜记录,到今天我们手机里的简体字,这个文字系统从未中断过。不像欧洲,罗马帝国分裂后,表音文字随方言演变成不同文字,最终形成多个民族国家。 而在中国,不管你说的是粤语还是东北话,写出来的汉字都能互相理解。这种超方言的特性,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即便经历战乱分裂,最终总会走向统一。 钱穆先生早就说过,中国不是西方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而是“文化中国”,维系这个国家的不是血缘或种族,而是共同的文化基因。 这种文明基因在制度层面体现得更明显,隋朝创立的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打破了贵族世袭的垄断。 别看它后来成了八股文的代名词,可这套制度却被西方传教士写进书里,成了现代文官制度的蓝本。现在各国公务员考试时用的糊名、监考这些办法,早在明清科举考场里就已经是标配了。 更有意思的是,古代科举要考儒家经典,培养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官,而今天公务员考核依然强调“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这种精神内核的延续性,正是文明型国家的典型特征。 再看看今天的中国,脱贫攻坚战中,东部省份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县,这种全国一盘棋的协作模式,其实早在秦朝郡县制里就有雏形。 疫情期间,湖北一有难,各省医疗队连夜驰援,口罩、蔬菜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运来,这种组织能力不是凭空来的。 就像钱穆说的,中国自秦汉以来就形成了“经济地域逐次扩大,文化传播逐次普及”的传统,这种大一统的文明逻辑,让整个国家能像一个有机体一样协调运转。 中华文明最厉害的地方,是它的包容性。佛教从印度传来,没有引发宗教战争,反而慢慢变成了禅宗,和儒家、道家融合在一起。 今天在新疆的清真寺里,既能看到伊斯兰纹饰,也能找到中国传统的木雕工艺。这种“和而不同”的智慧,和西方历史上的宗教冲突形成了鲜明对比。 马丁・雅克说中国是“伪装成国家的文明”,就是指这种超越政治边界的文化影响力。 当西方用民族国家的思维看待中国时,自然会感到困惑。他们习惯了罗马帝国灭亡后分裂成多个国家的历史,理解不了为什么中国经历改朝换代,文明却能一直延续。 就像“一带一路”倡议,西方总觉得是地缘政治博弈,却看不到这其实是“丝绸之路”精神的延续——不是征服掠夺,而是互通有无。 古代丝绸之路把丝绸、瓷器送到西方,同时也带来了葡萄、佛教;今天的中欧班列,既运去了电子产品,也带来了欧洲的红酒和奶酪。 从甲骨文到简体字,从科举制到公务员考试,从古代水利工程到现代南水北调,中国从来不是一个普通的国家,而是一个用文明纽带连接起来的共同体。 马丁・雅克的话之所以振聋发聩,是因为他点出了一个被西方忽视的事实:中国的崛起不是另一个民族国家的崛起,而是一个古老文明在现代的复兴。这种复兴带来的,不是文明的冲突,而是文明的对话,这或许就是中国给世界的最大启示。
振聋发聩!英国教授马丁·雅克语出惊人:“中国崛起不可怕,可怕的是,他是一个伪装成
渺远的云娱乐说
2025-08-26 11:23:29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