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傅崇碧打算回家看看,乡亲们听说他要来,都翘首以盼,这时,傅崇碧似乎想到了什么,叹道:“还是不回去了!” “多少英雄儿女为了革命事业,踏上征途就再也没能回来。”傅崇碧将军这句沉痛的话语背后,隐藏着这位开国将领数十年来深埋心底的愧疚与哀思。 傅崇碧将军1916年生于四川通江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2年,年仅16岁的他义无反顾地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从此走上革命道路。1955年,傅崇碧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指挥第63军在铁原地区与敌军展开殊死搏斗,成功完成阻击任务,为战役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1960年,傅崇碧到重庆出差,想要顺道回自己的家乡通江县去看一看。乡亲们听说将军要回来,成百上千人自发聚集在县政府门前,翘首以盼他的到来。人群中,不少乡亲都想向他打听当年一同参军的亲人的消息,其中更有多年来一直盼望着儿孙凯旋的孤寡老人。 面对这样的场景,傅崇碧的心情十分沉重。他想到当年自己在家乡工作时,曾动员了大量青年参加红军。傅崇碧曾对身边人说:“带领他们上火线的我却活了下来,我该如何面对成千上万死者的亲人?” 他觉得自己无颜面对家乡父老,无法将战友牺牲的噩耗带给父老乡亲。最终,他强忍泪水作出了放弃返乡的决定。傅崇碧动情地说:“我宁可让乡亲们继续怀着希望等待远方的儿女,也不愿打破他们最后的念想,我宁可被误解为冷漠无情,也不忍心亲手熄灭他们心中期盼的火种。” 自那次作出决定后,傅崇碧将军此生再未回到故乡。尽管余生与故土相隔,他却始终心系桑梓,时刻惦念着家乡的建设与发展。2001年,时年85岁的他特意嘱咐儿子从北京奔赴成都,将自己毕生积攒的20万元存款全部捐出,专门用于在革命老区通江县筹建一所希望小学,为当地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这所以傅崇碧将军命名的希望小学,至今依然屹立在广纳镇的青山绿水间,持续为祖国培育着一代代学子。直到生命尽头,将军都未能再次踏上故土,这份深藏的乡愁成为他心中永难弥补的遗憾。 傅崇碧将军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气概,不仅在于战场上的奋勇杀敌,更在于对使命的忠诚坚守和对诺言的矢志不渝。在当下社会,我们更需要发扬这种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可贵品质。 让我们铭记老一辈革命家的付出与牺牲,将这种正能量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在各自岗位上恪尽职守,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傅崇碧 文|何夕 编辑|南风意史
1960年,傅崇碧打算回家看看,乡亲们听说他要来,都翘首以盼,这时,傅崇碧似乎想
南风意史册
2025-08-26 09:33:5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