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上海“高考状元”袁钧瑛,公派留美拒不回国,可是她在美国深修40年后,却带着全部的积蓄回到了中国…… 1977年,上海纺织厂里机器轰鸣,震耳欲聋。十九岁的女工袁钧瑛在织布机的间隙中,悄悄从口袋里掏出一本破旧的英语词典,趁监工不注意的片刻,飞快地默记单词。棉絮在空气中飞舞,落在她汗湿的额头上,她却浑然不觉。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看似瘦弱的女工,即将成为恢复高考后上海市的理科状元;更不会有人料到,她的人生将开启一段跨越四十年的传奇:从纺织女工到哈佛教授,从公派留美到毅然归国,她的每一个选择,都写满了勇气与争议。 “你考上了!还是状元!”当消息传到纺织厂,工友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袁钧瑛握着录取通知书,指尖微微颤抖。 在复旦校园,她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也在这里遇见了未来的丈夫俞强。两人常常在图书馆讨论至深夜,从生物化学聊到人生理想。 1982年,她通过中美联合培养计划赴哈佛大学深造。临行前,导师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学成一定要回来,国家需要你们。” 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别,竟是四十年。 在哈佛的实验室,袁钧瑛提出了一个令导师惊讶的问题:“为什么没有人研究细胞是怎么死的?”当时学术界聚焦于如何让细胞存活,她的逆向思维显得格外另类。为了这个课题,她经常在实验室工作到凌晨,靠咖啡和三明治度日。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最终发现了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关键基因,论文发表在顶级期刊《细胞》上,一举震惊生物学界。 就在她科研事业稳步提升时,国内传来催促公派留学生回国的消息。彼时的袁钧瑛正处于研究突破的关键阶段,更面临艰难抉择:哈佛大学愿提供终身教职,但要求她加入美国国籍。 夜深人静时,她常对着窗外的明月陷入沉思。最终,她选择留在美国。这个决定在国内掀起轩然大波。“忘恩负义”“叛徒”的指责如潮水涌来,甚至连昔日的同窗也难以理解。 “你现在回去对国家帮助有限,”她的导师劝说道,“但如果成为哈佛终身教授,未来能奉献更多。”这句话成了她坚持下去的理由,却也成了心中难以释怀的枷锁。 此后数十年,她在学术路上高歌猛进:成为哈佛终身教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发现“程序性坏死”机制……每一个成就都熠熠生辉,但每当夜深人静,她总会想起离开祖国时许下的诺言。 2012年,已经54岁的袁钧瑛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放弃美国的一切,全职回国工作。 飞机落地那一刻,她深吸一口故乡的空气,眼角泛起泪光。“该为祖国做点什么了,虽然晚了,但总算回来了。” 回国后,袁钧瑛全身心投入科研。她亲自面试每一位研究员,手把手指导学生做实验。有人嘲讽她“回国养老”,她只是笑笑,继续埋头工作。在她的带领下,团队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带来了新希望。 2023年一个清晨,65岁的袁钧瑛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实验室。学生们发现,她的白大褂口袋里依然装着那本破旧的英语词典。 “这是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来时的路,”她微笑着说。阳光透过实验室的窗户,照在她花白的头发上。那一刻,她仿佛又回到了纺织厂里那个借灯苦读的少女。 四十年兜兜转转,从中国到美国再回中国,她完成了科学的远征,也实现了精神的归乡。 信息来源: 中华网|袁钧瑛:美国科学院院士的科研路 文|知又 编辑|南风意史
1977年上海“高考状元”袁钧瑛,公派留美拒不回国,可是她在美国深修40年后,却
南风意史册
2025-08-26 09:33:5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