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谷都从口入,它有五种味道,各归其所喜的五脏,津液也随各自所喜的运道行走,故由三

飞翔说健康 2025-08-26 09:21:13

水谷都从口入,它有五种味道,各归其所喜的五脏,津液也随各自所喜的运道行走,故由三焦输出其气,来温养肌肉,充实皮肤,这就叫津,其留而不行的叫液。炎暑之时,穿的衣服过厚,则腠理开张,所以汗就流出来了,如果寒邪羁留于分肉之间,就会使津液凝聚为沬汁而发生疼痛,天寒时腠理闭密,气涩不能从汗孔排泄,向下流于膀胱,就变为小便与气。这段话同样基于中医津液代谢理论,核心是阐述水谷五味与五脏的对应关系、津液的分类(津与液),以及环境(暑、寒)对津液排泄的影响,具体可从4点详细解释:

1. 水谷五味与五脏的“归经”对应

“水谷都从口入,它有五种味道,各归其所喜的五脏”,是中医“五味归五脏”的核心理论:

水谷中的“五味”(酸、苦、甘、辛、咸)并非单纯味觉,而是对食物功效属性的分类,且每种味道会自然趋向(“归其所喜”)对应的五脏,形成固定的“归经”关系:

酸味入肝(如山楂、乌梅味酸,能养肝敛肝);

苦味入心(如黄连、苦瓜味苦,能清心泻火);

甘味入脾(如糯米、红枣味甘,能健脾益气);

辛味入肺(如生姜、葱白味辛,能宣肺散寒);

咸味入肾(如海带、紫菜味咸,能补肾益阴)。

这种对应关系是脏腑获取营养的基础——五脏通过“喜纳”对应五味,才能从水谷中吸收所需养分,维持自身功能。

2. 津液的运行通道与“津”“液”的分类

“津液也随各自所喜的运道行走,故由三焦输出其气,来温养肌肉,充实皮肤,这就叫津,其留而不行的叫液”,明确了津液的运行路径和两类形态的区别:

- 津液的运行通道:津液会跟随五味对应的“运道”(即五脏相关的经络、脏腑通道)流动,最终通过“三焦”(中医特有的脏腑,相当于全身津液、气机运行的“通道系统”)输送到全身。

- 津与液的核心区别:

- 津:性质清稀、流动性强,通过三焦输布到体表,主要作用是“温养肌肉、充实皮肤”(如皮肤的润泽、肌肉的濡养),也参与汗液、尿液的生成,是维持体表功能的“浅层津液”。

- 液:性质稠厚、流动性弱,“留而不行”(并非完全不动,而是停留于关节、脑髓、脏腑内部),主要作用是润滑关节(如关节液)、滋养脑髓(如脑脊液)、濡养脏腑(如胃肠黏液),是维持深层组织功能的“深层津液”。

3. 炎热环境(暑+厚衣)对津液的影响:化为汗液

“炎暑之时,穿的衣服过厚,则腠理开张,所以汗就流出来了”,体现了环境对津液排泄的直接调节:

- “炎暑”(高温)或“衣厚”会使人体产热增加,此时体表的“腠理”(即皮肤的汗孔、纹理)会自动“开张”(相当于汗孔打开),作为散热通道。

- 体表的“津”(清稀、流动性强的浅层津液)会通过开张的腠理排出体外,形成“汗液”——这既是人体散热的主要方式,也是津液排泄的重要途径,符合“热则汗出”的生理规律。

4. 寒冷环境(寒邪+天寒)对津液的影响:凝聚为沫汁或化为小便

寒冷对津液的影响分两种情况,既涉及病理变化,也涉及正常调节:

- 寒邪羁留分肉:津液凝聚为沫汁而疼痛:

“分肉”指肌肉间隙,若寒邪(如外感风寒)侵入肌肉间隙,会阻碍局部的气机运行(中医“寒主收引、凝滞”,会使气的流动变慢、津液停滞)。

此时,原本应正常流动的津液会因寒邪凝滞,变得稠厚、凝聚成“沫汁”(可理解为局部停滞的黏液、渗出液),而津液停滞会导致局部组织失养、气机不通,进而引发“疼痛”(如风寒感冒后肌肉酸痛、关节冷痛,多与寒凝津液、不通则痛相关)。

- 天寒腠理闭密:津液化为小便与气:

“天寒”时,人体为减少热量散失,会自动让“腠理闭密”(汗孔关闭),此时体表的津液无法通过汗液排出。

这些无法从体表排泄的津液,会在气机推动下向下运行,进入“膀胱”(中医中储存和排泄尿液的脏腑),最终转化为“小便”排出体外;同时,部分津液也会随呼吸之气以“水汽”形式轻微排出(如冬季呼气时的白气),即“化为气”——这是寒冷环境下津液排泄的主要方式,符合“寒则尿多”的生理现象。

0 阅读:37
飞翔说健康

飞翔说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