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一位乌克兰女大学生毅然冲破重重阻挠,跨越七千公里山河,远赴中国嫁给一位普通打工青年。谁料烽烟骤起,战火纷飞。丈夫紧紧握住她的手说:"别怕,有我在——我可是中国人!" 【消息源自:《中国网》2022年3月报道《乌克兰媳妇的中国乡村生活》,并参考联合国难民署关于乌克兰难民安置的年度报告】 卡佳第一次见到廖锐杰时,工厂的切割机正发出刺耳的轰鸣。这个穿着深蓝色工装的中国男人蹲在机器旁,鼻尖上沾着木屑,正用蹩脚的俄语比划着向乌克兰同事解释设备故障。她看见他急得额头冒汗,突然扑哧笑出声来,用英语问道:"需要帮忙吗?"——这句简单的对话,成了两个平行世界的交点。 那是2015年的春天,乌克兰乌曼市的木材加工厂里,22岁的卡佳正在帮母亲核对订单。作为基辅国立大学经济系的高材生,她原本可以像父亲期待的那样去银行实习,却执意要来了解家族产业。而28岁的廖锐杰刚从福建农村来到异国,作为"一带一路"项目外派的技术员,他连俄语字母都认不全。当卡佳发现这个中国人为了记住"刨花板"的发音,在笔记本上画满象形符号时,她忽然觉得这个认真的男人有点可爱。 "你知道他月薪才800美元吗?"父亲把红酒杯重重搁在橡木餐桌上。卡佳低头切着盘里的牛排,刀尖在瓷盘上刮出细微的声响。母亲忧心忡忡地补充:"而且中国农村连集中供暖都没有。"窗外是第聂伯河畔的万家灯火,卡佳想起廖锐杰说起家乡时发亮的眼睛:"我们莆田的龙眼树,果实比乌克兰的樱桃还甜。" 转折发生在2016年暴雪封路的那天。廖锐杰顶着零下20度的严寒,徒步两小时把发烧的卡佳背到诊所。护士后来告诉卡佳父母,这个中国小伙子在输液室守了整夜,把羽绒服盖在女孩身上,自己冷得直搓手。婚礼在乌曼市的东正教堂举行时,廖锐杰用苦练半年的乌克兰语宣誓,卡佳父亲终于把女儿的手交到他掌心:"照顾好我的小燕子。" 战火来得比所有人预想得更快。2022年2月24日凌晨,卡佳被爆炸声惊醒时,廖锐杰已经收拾好三个行李箱。婴儿车里8个月大的女儿还在酣睡,他压低声音说:"中国大使馆安排了撤侨班机。"卡佳望着窗外泛红的天空,突然想起六年前母亲的问题:"你知道战争来临时,哪个国家会保护你?"现在她有了答案。 莆田的龙眼树确实很甜。卡佳在抖音视频里展示婆婆教的桂圆干制法时,总会有乌克兰网友追问:"那个总在镜头外傻笑的男人是谁?"她故意用中文回答:"是我的救命恩人呀。"镜头一转,廖锐杰正用改装的拖拉机带着女儿在晒谷场转圈,发动机的轰鸣声和当年的切割机一样吵,但再没人需要为沟通发愁——他们的女儿已经会同时用中文和乌克兰语喊"爸爸"了。
2016年,一位乌克兰女大学生毅然冲破重重阻挠,跨越七千公里山河,远赴中国嫁给一
自由的吹海风
2025-08-26 06:25:1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