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给过吴三桂三次机会。第一次在山海关,若与李自成合力抗清,未必不能划江而治;第二次在缅甸,若留下永历帝一条命,至少不会背负那么多骂名;第三次在起兵之初,若真能打出"反清复明"的鲜明旗号,或许可以扭转乾坤。
第一次机会 1644年,崇祯吊死煤山。吴三桂带着明朝最精锐的部队关宁铁骑,驻守山海关。这位置太关键了,北边是虎视眈眈的多尔衮十几万清军铁骑;南边,就是李自成。
李自成知道吴三桂这股力量的分量。他赶紧派人去招降吴三桂,带着他爹吴襄的亲笔信,许以高官厚禄。吴三桂起初动摇了,准备带兵投降李自成。队伍走到半路,噩耗传来:他的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的手下大将刘宗敏给掳走了!而且他爹吴襄也被大顺军抓起来拷打追赃。
吴三桂瞬间就炸了锅,一怒之下把李自成的招降使给杀了。但他心里很清楚:单靠他那几万关宁军,想挡住李自成几十万大军?基本没戏!绝望之下,吴三桂干了一件彻底改变历史走向的事——把清军这头恶狼放进关来!
他给多尔衮写了信,大概意思是:“兄弟我现在跟李自成不共戴天!咱们虽然以前打过仗,但今天可以联手对付闯贼!只要你帮我灭了李自成,咱什么都好说!”多尔衮一看这送上门的买卖,立刻带着清兵日夜兼程杀向山海关。
吴三桂本来有另一种选择。如果他选择真正联合李自成!关宁铁骑的战斗力、山海关的险峻,再加上李自成的几十万人马,合兵一处守在山海关内外,清军想入关?那真是难于登天!
如果吴三桂表明心迹归顺(哪怕虚与委蛇),李自成为了稳住局势,大概率会安抚他(比如放了陈圆圆和吴襄,教训刘宗敏)。两支力量合力守关,清军无机可乘。等站稳脚跟,吴三桂未尝不能凭借实力,割据一方形成某种僵持,甚至有划江而治(至少是划黄河而治)的可能。
结果呢?吴三桂因为私愤和短视,选择了引清兵入关这条绝路。他以为清兵只是来帮他打李自成的“友军”,殊不知多尔衮是要来夺天下的主子!这一引,引进了狼群,彻底葬送了汉人江山。
第二次机会,1662年),清廷的江山已基本坐稳,南明势力只剩一点残火——永历帝朱由榔流亡在缅甸。这成了清朝的一块心病。当时身为清朝高官、被封了“平西王”、坐镇云南的吴三桂,在清廷的压力和催促下,带兵深入缅甸,硬是逼迫缅甸王交出了永历皇帝。
永历帝落到了吴三桂手里。这下,又到了十字路口。吴三桂有得选吗?有!他完全可以留下永历的性命!
如果吴三桂能顶着压力,偷偷把永历留着不杀,咱们可以用来招降那些还在山里抵抗的残兵败将,彻底瓦解明军余部”,他多少还有谈判的筹码。清廷虽然想杀永历,但吴三桂手握重兵,镇守西南边陲,清廷在初期也未必敢真把他逼得太紧。
再退一万步,哪怕软禁起来,都比亲自动手强一万倍!只要永历不死,吴三桂手上就能攥着一张道义上的牌,日后想洗刷一点“汉奸”的名声,还有点希望。更何况,当时抓回云南后,永历帝见到吴三桂还问:“你…真的姓吴?你叫爱新觉罗三桂吧?”把吴三桂问得面红耳赤,低头不敢应声。
但他终究还是选择了亲手勒死永历父子!他怕清廷怪罪?他怕永历活着终成祸患?他怕交不了差?最大的可能是他想用永历的头颅,向新主子康熙皇帝表明他彻底“划清界限”的忠诚!这步臭棋,简直愚蠢到极点。他断了自己最后一点退路和洗白的可能,也让日后他反清时,显得格外虚伪。
第三次机会:到了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着手撤藩。吴三桂在云南经营多年,已经成了土皇帝,他决定起兵造反!这算是他唯一一次主动出击的机会。
起兵之初,吴三桂的军队势如破竹,南方多省响应,郑经、王辅臣等势力也纷纷加入,清廷震动,康熙面临登基以来最大的危机。
局面看着一片大好。然而,吴三桂在关键时刻又掉链子了——这次是在道义这杆旗子上。
起兵为了啥?恢复大明江山!号召天下汉人驱逐鞑虏?这才是最有力的口号!他手里原本有一张牌:他有个孙女婿是在贵州做巡抚的,一直打着“复明”的旗号,后来被康熙识破砍了头。这时正好可以利用起来。
吴三桂起兵时,确实也穿上了明朝的衣冠,祭拜了被他亲手勒死的永历帝的陵墓,发布檄文指责清朝“窃我神器,变我冠裳”,提到了“共举大明之文物”等言语,想扯起“反清复明”的大旗。这旗帜曾经无比鲜艳!
问题是,谁信?!!吴三桂亲手勒死永历皇帝才十来年!尸骨未寒啊!老百姓、读书人、残存的抗清力量,全都记得清清楚楚!现在他自己又假惺惺地披麻戴孝,为永历痛哭流涕?喊着要为大明报仇?这演技也太拙劣了,简直是把天下人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
结果就是,这杆“复明”的旗号,吴三桂自己举得心虚,别人看得恶心。它完全失去了道义上的感召力! 人们看穿了吴三桂纯粹是为了他自己权力和利益造反。他的军队越打越没有凝聚力,人心越来越散。本来可以凝聚天下汉人力量的绝好机会,因为严重道德污点和动机不纯,变成了无本之木。
吴三桂这三步臭棋,一步比一步绝!
桃源在哪
吴三桂就不是一个堂堂正正有格局的人,导致他做事蛇鼠两端,大局观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