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昨晚(8月21日晚)报道:“对于俄罗斯提出让中国在俄乌停火协议中担任安全担保国的建议,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表示拒绝,并称中国在战争中始终站在莫斯科一边,不适合扮演保障乌克兰安全的角色。” 首先得明确,中国从冲突爆发伊始就始终坚持中立立场。外交部多次强调,中国不是危机的制造者,也不是当事方,一贯主张通过对话谈判解决争端。 这种立场体现在具体行动中:中国既没有向俄罗斯提供军事装备,也没有参与对俄制裁,而是持续向乌克兰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包括食品、药品和医疗设备,并通过联合国等渠道协调物资发放。 即便在冲突最激烈的2022年,中国仍保持从乌克兰进口粮食,占乌当年粮食出口的23%,为其经济民生提供了重要支撑。这些事实都说明,中国的中立并非空谈,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泽连斯基所谓“中国站在俄罗斯一边”的指控,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中国外交政策的误解。他可能认为,中国与俄罗斯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意味着立场倾斜。 但实际上,中俄合作是基于双方共同利益的正常国家交往,不针对第三方。中国在联合国涉乌决议中的多次弃权票,恰恰表明其不愿选边站队的态度。 正如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所言,中方“以自己的方式劝和促谈”,推动危机的政治解决。这种中立性在国际社会得到广泛认可,连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都公开表示,中国提出的十二点和平计划是“最明确、最合理的方案”。 从另一个角度看,泽连斯基的拒绝其实帮了中国一个大忙。如果中国真的成为安全担保国,将面临难以调和的矛盾。一方面,俄罗斯必然要求担保机制中包含对其安全关切的承认,比如乌克兰的非军事化;另一方面,乌克兰和西方可能要求担保国承诺对俄采取强硬措施。 这种双重压力下,中国无论如何选择都会得罪一方,甚至被卷入地缘政治漩涡。而泽连斯基的主动拒绝,让中国避免了这种被动局面,得以继续以中立调解者的身份发挥作用。正如分析人士指出的,中国若被迫选边站队,反而会损害其长期坚持的不干涉内政原则,进而影响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更深层的背景是,美国在这场冲突中的角色正在发生微妙变化。特朗普政府近期暂停了对乌克兰的大部分军事援助,强调欧洲应承担“主要责任”,甚至提出要对向欧洲出售的武器加价10%。 这种态度转变透露出美国战略重心的调整:经过三年多的消耗,美国国内对持续投入资源支持乌克兰的热情下降,更倾向于让欧洲自己解决安全问题。 同时,美国可能认为,俄罗斯与欧洲的长期对峙局面符合其利益——既能巩固北约内部团结,又能牵制欧洲的战略自主性,使其在经济和安全上更依赖美国。这种“离岸平衡”策略,与特朗普此前主张的“美国优先”原则一脉相承。 对中国而言,当前局势确实带来了一定的战略机遇。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客观上牵制了西方的注意力,使其在台海、南海等问题上的施压有所减轻。 同时,欧洲因能源危机和经济衰退,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增加,这为中欧在经贸、科技等领域的合作提供了空间。更重要的是,中国通过坚持中立立场,在发展中国家群体中赢得了信任。 当然,中国并非完全置身事外。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始终在为推动和平努力。从发布十二点和平计划到派遣欧亚事务特使进行穿梭外交,从发起“和平之友”小组到呼吁召开国际和会,中国的每一步行动都围绕“劝和促谈”展开。 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提议中国参与安全担保,本质上是希望通过引入中立第三方来平衡西方的影响力。俄方深知,单纯由美欧主导的安全机制可能暗藏“北约东扩”的伏笔,而中国的参与能为协议增加稳定性和合法性。 这种诉求与中国主张的“均衡、可持续安全架构”不谋而合,但前提是俄乌双方能先就停火达成共识。目前看来,双方在领土、安全保障等核心问题上仍存在巨大分歧,和谈之路依然漫长。 泽连斯基的拒绝看似是对中国的否定,实则为中国避免了一场潜在的外交困境。中国得以继续保持中立立场,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劝和促谈的独特作用。 而美国的抽身意图和欧洲的战略焦虑,则凸显了当前国际秩序的深刻变革。在这场大国博弈中,中国的智慧在于不被短期利益裹挟,始终坚持以和平为导向的外交原则,这种定力和格局,正是其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稳步前行的关键。
外媒昨晚(8月21日晚)报道:“对于俄罗斯提出让中国在俄乌停火协议中担任安全担保
流水梦寒月影
2025-08-22 12:02:1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