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太行山深处,司凤梧被十四个日军包了饺子,前有刺刀,后有枪口,一脚踩空就是命没了,他没跑,提着枪就冲了过去,一人干翻十四个日本兵,打得自己浑身鲜血,这不是传说,是真人真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2年的深秋,太行山的山谷雾气沉沉,落叶铺满山路,风吹过来带着寒意,山隘口狭窄得容不下几个人并肩而行,灌木丛间传来轻微的脚步声。 十四个日军正紧紧收拢包围圈,刺刀在冷光里闪烁,枪口死死对准前方,被逼到崖边的,是一个浑身是血的中国士兵,他叫司凤梧,来自河南辉县的农家子弟。 此刻他腿和肩膀都中着子弹,手里那支步枪早已打光,可他没有退后一步,身后一脚就是深渊,往前全是敌人,他提着枪,咬紧牙关,硬是冲了上去。 司凤梧生在贫苦农家,小时候跟着会练拳脚的父亲在地头摸爬滚打,日子虽然清苦,但筋骨在日复一日的劳作里磨得结实。 他十几岁就能扛起两百斤的麻袋翻山,打猎时抬手一枪,野兔常常逃不出他的掌心。 1937年,卢沟桥的炮火点燃了半个中国,他听到八路军动员时喊“男儿当持三尺剑”,心里像被火烧一样,当晚就背起铺盖走了,他说过一句话,不打日本人,一辈子都瞧不起自己。 起初他被分去当联络员,白天黑夜翻山越岭,把情报送到前线,冬天最冷的时候,冰碴子结在石缝上,他脚底打滑差点掉进山沟,指头扣着裂缝才爬上去。 后来他被调进武工队,枪法好,身手快,战友们都说这小子有胆气,考核时打靶,他能把子弹一发发打在靶心上,连报靶员都惊得直喊。 埋雷时他专挑驮炮骡子必经之路,炸得敌人焦头烂额,队伍里有人说他像是山里的野狼,脑子灵,动作狠。 那年霜降前后,他一个人去查探敌情,在蚂蚁山的岔口突然被十四个日军堵住,子弹打得石头火花乱溅,他被击中胳膊,血顺着流到手心,敌人要的是活口,准备把他押去城头示众。 他心里清楚,退一步就是死,身后还有乡亲们正在转移,他先是一枪撂倒正面两个,子弹打光后把枪托抡成了棍子,硬生生砸弯了日本兵的钢盔。 刺刀贴到身边,他反手扣住敌人的手腕,膝盖猛撞出去,把对方当场打翻,石头也成了武器,他抓起来砸在敌人脸上,血溅得满身。 敌人越逼越近,他就越狠,脚踢、头撞、抄起掉落的步枪再打,几个回合下来,山谷里的枪声混着惨叫,最后十四个日军全倒在他身边。 他自己浑身是血,右臂脱臼,脸上带着刀口,但竟然挺住了,这一仗后来被写进了战报,不是传说,而是尸体数出来的事实。 这并不是他唯一的硬仗,第二年,他跟着队长郭兴冲击金章东山炮楼,敌人的机枪火力把人压得抬不起头,他和战友披着浸透水的棉被,一点点往碉堡下挪。 子弹嵌在棉花里发出闷响,离墙根还有几步远时,火星差点烧到眉毛,炸药点燃,半边炮楼轰然倒塌,他们从烟尘里爬出来,眼睛熏得睁不开,却把敌人的老巢连根拔起。 还有一次雪夜里,他带人潜入新乡机场,割断铁丝网,潜进机库,汽油被泼到敌机机翼上,火苗蹿起三层楼高,爆炸震得大地直颤,四架飞机毁于一夜,山里人至今提起,都说那一仗出了口恶气。 1948年辉县解放战时,他又一次冲在最前,被机枪扫中右腿,骨头碎裂得像核桃壳,后方医院伤员挤满,药品紧缺,他没排上青霉素,等送回村时,伤口肿得发亮,能摸到皮肉里的碎骨头。 他拿起剃刀烤红,咬紧牙关自己割开伤口,一块一块剜出骨渣,满屋子是血腥气,邻居听到闷声,还以为谁家杀猪,那一夜,他硬是活了下来,别人说他是活关公,他却摇头,只说自己就是八路的兵。 新中国成立后,他领到二等甲级伤残军人证,别人劝他申报一等,他摆手,说一等是给死人的,他没有进城当干部,也没去养老院,而是回了北窑村老宅,扛锄头种地,日子过得清清淡淡。 2005年,县里送来抗战纪念章,他在窑洞前挺直腰板,手指抖着把奖章揣进棉袄口袋,没多说一句话。 2010年五月,他因心衰去世,九十四岁的老人最后说了一句太咸了,手里还攥着半块窝头,北窑村后来立了块石碑,上面刻着一人敌十四,太行铁骨。 蚂蚁山的林子里还有弹壳埋在土里,炮楼的残垣成了教育基地,乡里的老人们一说起那年血染山谷的事,眼里都透着光。 司凤梧没留下豪言,也没写过回忆录,他的故事,是敌人尸体堆出来的,是乡亲们一辈子记下的,那时的太行山,到处是血与火,他只不过用自己的方式,把背后的山河死死守住。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百度百科——司凤梧
1942年,太行山深处,司凤梧被十四个日军包了饺子,前有刺刀,后有枪口,一脚踩空
如梦菲记
2025-08-22 11:19:2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