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用车马随葬是等级制度的具体体现,也是贵族地位和身份的象征。什么样的人坐什么样

财先生观天下 2025-08-22 10:03:12

古代用车马随葬是等级制度的具体体现,也是贵族地位和身份的象征。什么样的人坐什么样的车有严格的规定,即乘舆制度。西周前后,我国的乘舆制度规定,玉、金、革、象、木五种不同装饰物的车子,分别供天子、同姓诸侯、异姓诸侯、边地诸侯、藩国诸侯等不同身份的人使用。   这些装饰物主要在衡、辕、轴、扶手末端等惹人眼的地方。《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即天子驾车用六匹马,诸侯用五匹马,公卿用四匹马,大夫用三匹马,士用两匹马,普通百姓用一匹马。   在洛阳东周墓地发掘有“天子驾六”车马坑,现已对公众开放。湖北荆州熊家冢的楚国贵族车马坑,长132.4米,其中也有三辆六匹马驾的车,车上不仅有车厢还有伞(华盖)。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对周代及以前的车舆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了空前盛大的卤簿制度,规定皇帝出行时乘坐“金根车”(以黄金为饰的车辆),车马仪仗排列有序,少则近百辆,人员上千,这就是古戏中提到的“鸾驾”。此后,“卤簿”规模日益扩大,动用人员成百上千。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乘六马”的记载,《后汉书·舆服志》中也有“天子所御驾六,余皆驾四”的记载,这说明当时秦始皇所乘之车驾有六马。   商周时期的车马殉葬已经成为身份等级的象征,这种严格的车马随葬制度,在三门峡虢国墓地得到了真实反映。如地位较低随葬一鼎的贵族墓陪葬一辆车两匹马;   三鼎的M1721墓车马坑随葬三辆车六匹马;五鼎的M1706号和M1810墓的车马坑分别为1727和1811号坑,各出土了5辆车10匹马,属于大夫一级的贵族;七鼎的M1052墓是虢太子墓,其车马坑为1051号坑,出土了10辆车20匹马。   90年代发现的虢太子随葬的车马坑,坑南北长21.08米,东西宽3.51米,深1.5~1.6米,根据规模大小也应该陪葬10辆车20匹马。   M2001墓主为虢季,七鼎墓,属国君一级,其车马坑除被近代墓和现代沟所损毁的车辆与马匹外,整个坑内共清理出13辆车、64匹马、6只狗。   M2012墓主为梁姬,五鼎墓,大夫一级的贵族,按周礼当礼降一等,随葬比国君要少,但其车马坑内埋有19辆车,由西向东分三排按一定顺序规律摆放。可见,通常情况下,墓主身份越高,随葬车马数量、车马器的数量和种类就越多。 尽管如此,根据虢国墓地的考古发现,从墓葬的等级与随葬车马数量关系看,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不像文献记载的那样严格规范。车马陪葬仅限于社会上层中的一部分人,其普遍性及规范程度较之其他器用制度(如用鼎制度)小很多。   50年代发掘了234座墓葬,只有一座太子墓、两座五鼎大夫陪葬有车马坑。如M1705和M1820,墓主人都是使用三鼎的士级贵族,但都没有随葬车马坑。这也说明可能当时作为财富的车马相当珍贵,一般不轻易随葬,或者说这些贵族经济势力下降,无力置办。   虢国墓地出土的车马坑保存较好,人们据此可以完整地复原两周之际的的车子。这样,就弥补了西周车子与战国车子之间的缺环,使我们对两周车制的演变有一个完整的概念。   根据虢国墓地车马坑的剥剔清理,其整体结构与殷商时期车的结构没有根本性区别,仍是独辀、两轮、长方形车厢、长毂,但也呈现出自己的特点。三门峡工学院的李久昌博士通过对车的深入研究后认为,虢国的战车相当先进。   虢国车制呈现车同轨趋势,车轮轨宽明显缩小,提高了车辆对路面的适应能力;车辐数量增加,辐条由最早的18根,渐次增加到28根,从而进一步加强了车轮的抗震强度和支撑力;车辀进一步加长至300厘米,弯曲度趋于合理;   这样就加大了车衡与车舆间的距离,扩大了服马的活动空间,方便马的行进,进而提高车速;辀的前端距地面高1.15米左右,这种距地面的高度很适宜车的驾驶,行驶起来省力平稳;车舆增大,从而增强了战车的荷载重量,保证乘员有充分的活动余地,便于战场厮杀;   支撑车舆的毂长缩短,方便战场选择,布置车阵,还可防止毂击轴折;而车轴变短,则使驾驶更趋于灵活;车器铜、铜联用,起到了更好保护车毂的作用。   虢国虽然灭亡了,但遗留的众多车马坑再现了其当年的风采。当时天子、诸侯、卿大夫都掌握有一定数量的战车。天子可拥有战车万乘,故被称为“万乘之君”; 诸侯可拥有战车千乘,故被称为“千乘之国”;卿大夫可拥有战车百乘,故被称为“百乘之家”。这些以战车为主要装备的军队,是当时国家机器的支柱。   所以,拥有战车数量的多寡,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标志。虢国属于诸侯国,其国君还担任周王室的卿士。因此,使用的车马数量绝对称得上“千乘之国”。   这从墓地出土的车马坑的规模及数量得到证明,表明了虢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以及发达的经济和雄厚的国力。

0 阅读:3
财先生观天下

财先生观天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