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官道是唐蕃古道中的一段。它的形成与发展,反映的是大唐与吐蕃、大唐与天竺、吐蕃与尼婆罗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历史。 唐蕃古道分为南北两段,南段从长安至逻些(今拉萨),北段为逻些至芒域(今吉隆),其南段发展史为:武德6年(公元623年),“吐蕃陷芳州”(今甘肃迭部东南),这是最早见于记载的唐蕃之间的交战。 公元634年,松赞干布遣使到唐朝送礼品,唐王遣冯德遐往慰抚之,这是唐朝和吐蕃建立友好关系的开始。冯德遐是第一个抵吐蕃的官方使者,他的行径路线应该是唐蕃官道的初次开辟。 在吐蕃与大唐的交往中,朝廷两度派遣冯德遐抚慰吐蕃,他所经路线应是当时两地官方使者往来的大道。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吐蕃赞普遣其相禄东赞献金五千两及珍玩数百,以请婚,上许以文成公主妻之。公元641年命礼部尚书江夏王道宗持节送文成公主于吐蕃。 文成公主进藏,唐蕃实现联姻,大唐与吐蕃关系进入蜜月期,双方互派使者,从唐都长安至吐蕃逻些的道路逐渐畅通、繁忙。 那么这条从长安出发到达逻些的官道,具体走向是怎样呢? 成书于公元650年~655年的《释迦方志》遗迹篇第四载:自汉至唐往印度者,其道众多,未可言尽。如后所记,且依大唐往年使者,则有三道。……,其东道者,从河州西北度大河,上漫天岭,减四百里至鄯州。 又西减百里至鄯城镇,古州地也。又西南减百里至故承风戍,是隋互市地也。又减二百里至清海,海中有小山,海周七百余里。海西至吐谷浑牙帐。又西南至国界,名白兰羌,北界至积鱼城,西北至多弥国。又西南至苏毗国,又西南至敢国。又南少东至吐蕃国。 《释迦方志》正好反映了唐初长安至逻些的交通情况,不过略显粗略,无法较详细地将途经地连缀起来。而《新唐书·地理志》中,则较《释迦方志》更为详尽地记载了这条古道的具体驿程。现兹录如下: “(鄯城)西六十里有临蕃城,又西六十里有白水军、绥戌城,又西南六十里有定戌城。又南隔涧七里有天威军,军故堡城,开元十七年置,初曰振武军,……天宝八载克之,更名。又西二十里至赤岭,其西吐蕃,有开元中分界碑。振武经尉迟川、苦拔海、王孝杰木栅,九十里至莫离驿,又经公主佛堂、大非川,二百八十里至那禄驿,吐浑界也。 又经暖泉、烈谟海,四百四十里渡黄河。又四百七十里至众龙驿。又渡西月河,六百一十里至多弥国西界,经牦牛河,渡藤桥,百里至列驿。又经食堂、吐蕃村、截支桥,两石南北相当。又经截支川,四百四十里至婆驿。乃渡大月河、罗桥,经潭池、鱼池,五百三十里至悉诺罗驿。又经乞量宁水桥,又经大速水桥。 三百二十里至鹘莽驿,唐使入蕃,公主每使人迎劳于此。又经鹘莽峡,十余里两山相鉴,上有小桥,三瀑水注如泻缶,其下如烟雾。百里至野马驿,经吐蕃屯田。又经乐汤桥,四百里至合川驿。又经恕谌海,百三十里至哈不烂驿,旁有三罗骨山,积雪不消。又六十里至突录济驿,唐使至,赞普每遣使慰劳于此。 又经柳谷、莽布支庄,有温汽,涌高二丈,气如烟云,可以熟米。又经汤罗叶遗山及赞普祭神所,二百五十里至农歌驿,罗些在东南,距农歌二百里,唐使至,吐蕃宰相每遣使候迎于此。又经盐池,暖泉,江布灵河,百一十里至姜济河,经吐蕃垦田,二百六十里至卒歌驿,乃渡臧河,经佛堂,至赞普牙帐。其西南拔布海。” 其路线大抵为青海玉树、藏北那曲一线,即为文成公主进藏的线路。从上述《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来看,这条道路驿站众多,是一条成熟的官方通道无疑。 正是在以上的基础上,才有了从唐长安经吐蕃达印度的国际大通道的开通,吉隆作为这条通道上的重要节点才会登上历史舞台,大唐御使王玄策才会在阿瓦甲英山咀留下“大唐天竺使出铭”。 玄奘法师在印度求法时,向中天竺王尸罗逸多介绍大唐的强盛和太宗李世民的英明神武。贞观十五年(641),中天竺国的使节到了唐都城长安,受到唐太宗的欢迎和接待。随之唐太宗遣派云骑尉梁怀璨往印度回访,是天竺与大唐交往记录于史的最早记载。 这里有两个值得关注的点,一个是公元641年,这一年文成公主进藏,唐蕃关系处于蜜月期。大唐使者借道吐蕃抵达印度,是完全可能的。第二,梁怀何许人也? 据冯承钧《王玄策事辑》一文考证,梁怀璨系江夏王李道宗的下属。随着泥婆罗赤尊公主进藏,从尼婆罗至逻些的道路早已开通。 基于以上的因素,我们完全有理由推定,太宗皇帝借送文成公主进藏的机会,让李道宗的属下梁怀璨顺道抵天竺,实现其抚慰摩伽陀国的目的。也就是说,经唐蕃古道而抵天竺的官方第一人有可能就是梁怀璨。
吉隆官道是唐蕃古道中的一段。它的形成与发展,反映的是大唐与吐蕃、大唐与天竺、吐蕃
财先生观天下
2025-08-22 09:03:1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