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女议员问国务卿卢比奥:“要是现在和中国开打,美国能赢吗?”卢比奥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美国还是最强的,但和中国打仗太可怕。 在美国国会的一场听证会上,一位女议员向代理国务卿卢比奥抛出了一个异常尖锐的问题:“如果现在和中国开战,美国能赢吗?” 这场质询迅速引发外界关注,不仅因为其直白的问题方式,更因为卢比奥的回答耐人寻味。他说,美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如果和中国开战,“那将是一场非常可怕的战争”。 一个字没提“胜利”,却不断强调“可怕”,这个措辞背后,是美国对华军事信心的深刻转变。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外交场面话。 这是美国政界对华战略焦虑的集中爆发,是一个超级大国在面对另一个崛起强权时战略理性的显现。卢比奥的表述,既是对美国传统优势的自我肯定,也是一种对现实局势的谨慎低头。 他的“最强”不再带着2000年代那种毫不动摇的自信,而“太可怕”三个字,反倒更接近五角大楼今天的真实判断。回顾过去,美国对待中国的军事态度经历了从“轻视”到“警惕”再到“克制”的明显演变。 早年华盛顿在战略报告中频频提及“压制”与“优越”,如今却在高层发言中更多强调“风险”与“代价”。这是一个信号,表明美国越来越清楚。 对华战争不是一场可以轻松赢下的“技术性较量”,而是一场代价高昂、难以控制、甚至注定两败俱伤的系统性灾难。 从军事硬实力来看,美国曾拥有无可比拟的全球主导地位,尤其是在航空母舰、核武库和全球军事基地方面遥遥领先。但今天,这种“绝对优势”正面临实质性挑战。 中国的“东风快递”系列反舰弹道导弹,尤其是东风-21D与东风-26B,已经被普遍认为具备击沉航母的能力,大幅压缩了美军在西太平洋的行动空间。 航母不再是可以随意部署的“海上堡垒”,而成了中国火力瞄准下的“高价值目标”。核武方面,美国现役核弹头数量仍远超中国——3748枚对比中国的约400枚。 但在核战略中,数量并非唯一决定因素。中国的核战略始终坚持“最低威慑”原则,关键在于“二次打击能力”是否可信。 中国不断提升的核潜艇部署与导弹突防能力,使得“敢动中国就必遭还击”的信号越发清晰可辨。而真正让美国军方夜不能寐的,是战争成本的天平正在倾斜。 美国若要发动对华战争,必须跨越7500海里太平洋,建立起一条漫长而脆弱的补给线。而中国则坐拥本土纵深,从内陆到沿海具备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动员能力。 战争一旦爆发,美军在亚太的前沿基地如冲绳、关岛将首当其冲,极易遭受中国远程打击,整个后勤体系岌岌可危。后勤瓶颈之下,是产业基础的对比。 中国如今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海军舰艇年建造能力是美国的30倍。 这意味着,一旦进入持久战,中国具备快速补充战损与持续造舰的能力,而美国则面临工业能力“空心化”之痛。战争耐力,已不再是美军的“王牌”。 更复杂的是,战争不仅仅打的是枪炮,还有经济与联盟。美国的亚太盟友体系——从日韩到澳新——在账面上看似强大,实则充满变数。 日本20%、韩国25%的对外贸易依赖中国,一旦中美开战,这些国家如何选边?是战场一边倒的“铁杆”,还是坐观其变的“理性中立”?答案并不乐观。 没有盟友的战争,美国不敢打;盟友不可靠的战争,美国更打不起。更何况,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与技术依赖早已深入骨髓。 F-35战斗机中约95%的稀土材料来自中国,而这些关键原料一旦被切断,美国军工体系将陷入瘫痪。 更不用说中国在高端制造、无人机、5G通信等领域的持续追赶,早已打破了“技术压制”的神话。非对称的新型战场也在重塑战争逻辑。 在网络与太空领域,中国“网上蓝军”体系已具备强大网络防御与反击能力;北斗导航系统的成熟,使得中国在太空作战中具备独立精确作战能力;而舆论与心理战,早已成为中美博弈的隐性战场。 战争不仅是武器和技术的对抗,更是意志与叙事的较量。最敏感的,依然是核红线。中美均为核大国,任何常规冲突都有可能在误判中升级为核对抗。 两国虽保有有限的危机沟通机制,但在高度紧张状态下,任何一次误判都可能引发不可逆的灾难后果。卢比奥所说的“可怕”,其实正是对这一不可控升级风险的真实写照。 换句话说,这不是一场“能不能赢”的问题,而是“赢了又如何”的困局。即便美国在某些战术层面取得局部优势,整个战争也将带来难以承受的代价。 数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全球供应链的崩溃、美债市场与美元地位的动摇、国内政治极化的加剧,甚至美国全球领导力的系统性削弱。这是一场“赢了也是输”的战争。 卢比奥的话,不只是个人判断,更像是美国战略界的一种“集体醒悟”。军事解决中国问题的路径,已经不再现实。 中美之间的竞争,正转入技术、制度、话语权等新战场。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不主动挑衅,但也绝不退让的底线思维,成为维护和平的关键稳定器。
美国女议员问国务卿卢比奥:“要是现在和中国开打,美国能赢吗?”卢比奥的回答很有意
飞绿说历史
2025-08-21 14:28:09
1
阅读: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