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指标又升了,官方已经说得很委婉了
8月19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7月全国城镇16—24岁青年失业率达17.8%,较6月上升3.3个百分点。
这一数字虽未超过2024年8月18.8%的峰值,但已处于高位。
7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同比持平。当下正值高校毕业生集中求职季,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222万人,同比增43万,创历史新高。
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凸显,毕业生学历提升与专业脱节问题并存。为此,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政策,如杭州的扩岗补助、承德的实名帮扶等,全力稳就业。
01
7月,16—24岁青年失业率升至17.8%,这一数字背后是季节性规律的显现。
数据显示,每年7—9月因高校毕业生集中进入市场,青年失业率常达年内最高,呈现“M型”波动。
2024年8月曾达18.8%,按此规律,今年后续几月失业率或继续小幅上升。
这与持续增长的毕业生规模密切相关,近四年高校毕业生均超千万,2025年再创新高。
长期研究就业的专家就曾指出,七普数据显示青年劳动力供给将持续到2030年,毕业生增加无疑加剧就业压力。
前程无忧调研显示,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研究生占比上升,但部分专业与市场脱节。
同时,毕业生对岗位质量要求提高。
与以往不同,2025届超57%毕业生大三下学期就开始求职准备,更早行动反映出就业焦虑。
对此,多地施策,杭州用人单位招三类人员可领1500元/人扩岗补助;承德为求职困难毕业生提供实名登记和岗位推荐。中央也发文将未就业毕业生纳入低保,人社部推进系列服务助就业。
这些政策的密集出台,也说明各地确实开始重视就业问题了。
02
事实上,失业率一是经济的滞后指标,其变化晚于经济周期转折。
这意味着经济复苏后,企业盈利、信心恢复,才会扩大雇佣,失业率才会下降。
数据印证了这一点,PMI(采购经理指数)变化领先GDP增速约一个季度,而失业率变化滞后GDP增速约两个季度。当GDP增速加快,失业率会在后续几个季度下降,反之亦然。
从历史数据看,GDP每增1个百分点,约带动190—200万人就业。
过去GDP增速6%—6.5%时,能实现1100万城镇新增就业。
但现在GDP增速降至5%,难以支撑千万毕业生就业需求。
季节性因素也影响失业率。
每年春节前后和7—8月暑期,30岁以下年轻人失业率易走高,暑期尤为明显。
这与毕业生求职、职场人“跳槽季”有关。
不过,旺季过后,工作落定,失业率会回落。
言叔认为,只有PMI和企业景气指数持续回升,失业率才会真正改善。经济稳,就业才稳,收入增长和消费潜力释放才有基础。
这一点在不同年龄段的就业数据里也能看出端倪。
2024年7月,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14.7%,25—29岁为7.1%,30—59岁仅4.0%。年轻人刚入职场,受经济波动影响最直接。
当经济增速放缓,企业最先缩减的往往是面向新人的岗位。而有经验的从业者,抗风险能力相对更强。这也解释了为何青年失业率总是率先反映经济压力。
毕竟,就业的根本在于经济大盘。
只有企业订单多了、利润涨了,才敢招人、愿留人。政策托底能解燃眉之急,但要让失业率真正降下来,还得等经济复苏的春风吹遍市场。
03
今年的就业到底有多难?
今年就业市场的寒冷,从一组数据可见。
智联招聘报告显示,202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仅55.5%,也就是说,近半数未找到工作。
更意外的是,普本院校硕博毕业生offer获得率33.2%,低于本科的43.9%。
竞争激烈程度超乎想象。
有网友之前在后台留言:
月薪1844元的岗位招2人,竟有72名大学生竞聘。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反映,县里招10人,5个是研究生还编外。
高学历从事基础工作也不罕见,外卖小哥中本科生占比达30%,而全国总人口中本科生仅占4.4%。
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经济下行,企业岗位减少,疫情后重建和经济转型双重挑战下,企业扩张谨慎。
不少行业进入收缩期,原本能提供大量岗位的教培、房地产等领域纷纷裁员,互联网企业也放缓了扩张脚步。
中小企业本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却在成本压力下举步维艰,能新增的岗位寥寥无几。
市场上不仅有千万应届生涌入,还有被裁员的职场人重新求职,供需失衡让竞争愈发激烈。
有一个现实情况,可能很多人都没留意:一些毕业生为争取机会,不得不接受低于预期的薪资和福利,甚至放下专业对口的要求,以言叔所在的岗位为例,以前该岗位的们门槛是本科,现在都要求硕士起步了,只能说是卷的不行。
这种情况下,岗位质量与求职者期待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让就业难的感受更加真切。
另一方面就是来自科技跟AI的冲击。
科技进步带来冲击,工厂机械手臂取代人工,人工智能普及让部分岗位消失。
高校扩招使毕业生增多,为避就业难,考研考博成选择,却加剧未来竞争。
民企作为就业主力,受创严重,岗位供给下滑。
所以,说实在的,在当前大环境下,不只是一个行业难,除了一些技术壁垒特别强的行业,可以说每个行业都很难。
面对困境,国家正在加快节奏加力帮扶,推进实名服务、职业培训等,将未就业毕业生纳入低保,多地还推出扩岗补助等政策,全力稳就业。
毕竟就业市场再难,也总有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沉下心提升技能、拓宽思路,哪怕从基础岗位做起,也能为未来积攒力量。
而对个人而言,降低期望、先就业再择业成无奈选择,但提升能力、保持乐观仍是破局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