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元宵节,准备回家的孙家栋,发现食堂竟然有红烧肉,一时嘴馋的他,便决定去食堂吃完红烧肉再回家,却没想到这碗红烧肉就改变了他的一生。 孙家栋1929年4月出生在辽宁瓦房店市一个教师家庭。父亲在中学教书,他从小接触文化知识。抗日战争结束后,他考入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土木系,那是一所四年制专科学校。他学习基础课程,操作测量仪器,绘制图纸,参与建筑模型制作。1948年9月,他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班,主修俄语。课堂上跟随苏联教师练习发音,抄写词汇,朗读课文。学校由苏联专家管理,使用俄语授课。他每天背诵语法,复习笔记,逐步掌握语言。 哈工大增设汽车专业后,他看到公告,咨询课程。觉得汽车制造实用,就提交转系申请,搬到汽车系宿舍。转入后,学习机械原理和车辆设计。在实验室拆卸发动机零件,用扳手拧紧螺丝,观察齿轮运转。教师讲解内燃机结构,他记笔记,画示意图。校园包括集体劳动,清扫操场,修理校舍。与同学讨论专业,交换书籍,融入技术氛围。1950年初,继续课程,准备假期。 1950年元宵节,孙家栋收拾行李,打算去姐姐家。他将书塞进布包,系紧绳子,走出宿舍。校园雪地覆盖,脚踩发出嘎吱声。空气飘来肉香,他停步询问同学。得知食堂供应红烧肉,犹豫片刻,转向食堂。推开木门,热气涌出,学生排队持铁盘等待。 他加入队列,向前挪动,锅里肉块翻滚,酱汁冒泡,香气弥漫大厅。接过一碗肉,端到角落桌子坐下。用筷子夹起一块,举到嘴边。这时喇叭响起广播,主管人员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招募成员,有意者立即报名。声音回荡食堂,他放下筷子,碗中肉冒热气。 他推开椅子站起来,椅子腿刮地面响。走出食堂,雪花落肩,快步向行政楼。路上擦拭眼镜,调整步伐。到报名处,桌上铺申请表,拿起笔填写姓名信息,手握紧笔杆。交表后,返回宿舍,收拾东西,忽略碗中未动红烧肉。 报名通过后,孙家栋当晚登上哈尔滨开往北京火车。坐在硬座,车厢摇晃,窗外夜黑。到达后,加入空军第四航空学校,穿军装,参加队列训练,站立笔直,迈步整齐。1951年9月,他与其他29名军人前往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专攻飞机发动机。学院大门前,提行李,走进宿舍。 在苏联学习,他每天早起去教室,听讲师讲解发动机原理,记公式,操作实验设备。每年考试,答题仔细,成绩全优。照片墙上,他的图像逐年上移,至金字塔顶端。1958年3月,获得斯大林奖章,握紧证书,踏上回国列车。回国后,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从事导弹研究。办公室绘制设计图,计算参数,参与东风导弹组装,用工具校准部件。 1967年,转向人造卫星领域,担任东方红一号技术负责人。实验室检查电路板,调整仪器,监督组装。中国航天多项工程与他相关,包括风云气象卫星和北斗导航。他工作连续操作设备,至身体疲惫,短暂休息后返回岗位。一生主持45颗卫星研制,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共和国勋章,献身航天事业。
终于知道有些同学说食堂好吃的原因了
【3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