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大事了,乌或被“断电”?俄轰炸机已升空,美英法德开始选边站。19日,由于乌克兰空袭导致俄罗斯境内的“友谊”输油管道再次陷入停运状态,匈牙利外交部公开表示,将考虑采取“切断对乌克兰电力供应”,以作为对乌军袭击俄石油管道一事的回应。 19日,乌克兰空军表示,已经监测到2架俄罗斯图-95战略轰炸机从俄境内机场起飞,并可能对乌克兰发动空袭,呼吁乌民众切勿忽视防空警报。 英法德等国则表示,可能会通过组建的“志愿联盟”向乌克兰境内部署军队,以确保俄乌停火能得到实施。 不过,德国外长瓦德富尔19日表示,对“派遣德国军人赴乌、作为西方安全保障的一部分”表示质疑。 此次被袭的“友谊”输油管道是俄罗斯向中东欧输送原油的大动脉,而匈牙利作为该管道的终端受益国,其反应实则暴露了欧盟能源战略的深层裂痕。 值得玩味的是,布达佩斯选择的报复手段直指乌克兰能源软肋。乌电网自2022年以来多次遭俄军打击,至今依赖进口电力弥补缺口。 这种“以能源制能源”的反制,本质上是对战争规则的危险突破:将民用关键基础设施明确纳入报复清单。 若此逻辑成为常态,任何跨国管网、电网都将成为潜在攻击目标,这比传统军事对抗更具破坏性。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欧盟统一战线的瓦解。匈牙利作为北约成员国,竟对乌克兰采取能源威慑,这与欧盟宣称的“无条件支持”形成讽刺对照。 欧尔班政府实际上在利用能源杠杆换取政治筹码,既安抚国内亲俄情绪,又向布鲁塞尔示威其在地缘博弈中的独立性。 这种“盟国内部的反向施压”,可能鼓舞其他对俄绥靖势力抬头,使西方对乌援助体系出现更多漏洞。 战略威慑升级:图-95起飞背后的信号编码。 俄罗斯图-95战略轰炸机的再次升空,绝非例行军事活动。 这些可携带Kh-101巡航导弹的庞然大物,历来是俄对乌实施远程打击的先导。 但此次起飞时机耐人寻味——恰逢西方讨论派兵议题且匈牙利发起能源威胁之际,这显然是一种多重信号传递: 其一技术性威慑:俄军通过公开飞行轨迹(由乌军方监测披露),刻意展示其“监测-预警-打击”链路的完整性,抵消西方援乌远程武器带来的战术优势。 其二政治叙事构建:将轰炸机行动与石油管道遇袭关联,塑造“反恐报复”的合法性叙事。 这种将军事行动与民用设施遇袭捆绑的做法,为后续升级打击范围预留借口。 其三心理战测试:通过周期性战略威慑,消耗乌克兰军民心理承受力,同时观测西方情报反应速度与预警机制效率。 乌空军紧急呼吁民众重视防空警报,正暴露其应对饱和攻击的脆弱性。 值得注意的是,俄军并未选择更具象征性的图-160,而是出动老型号图-95,暗示此举兼具实战准备与成本控制考量。既保持压力又避免过度刺激北约红线。 美英法德在派兵问题上的公开分歧,堪称俄乌冲突至今最显著的战略裂痕。 特朗普同意提供“非北约框架”安全保障,本质是推行其“交易式霸权”的延续: 通过双边协议替代集体安全,既满足国内孤立主义诉求,又保留对乌控制权。 这种“北约-minus”模式若成型,将从根本上瓦解欧盟战略自主幻想。 英法推动“志愿联盟”派兵,实则重现2014年顿巴斯战争期间“志愿者”模式的升级版。 但将非正规派遣转为正式驻军,涉及交战规则、指挥权归属等致命问题。 俄方必然视其为合法打击目标,冲突升级风险呈指数级增长。 德国外长的“不堪重负”论调则暴露出欧洲防务的结构性矛盾: 北约东翼防御已抽干德军战力,若再向乌派兵,需直面兵力短缺、宪法限制及国内反战情绪三重压力。 柏林的选择实为欧洲战略困境的缩影:道德承诺与实力短板之间的巨大落差。 更深层危机在于,西方各国对“停火保障”的认知存在本质差异: 美国欲打造代理人监督机制,英法追求军事存在杠杆,德国则试图维持政治解决窗口。 这种分歧可能使未来任何停火协议陷入“监督权争夺”,重复叙利亚战争中各方“保障停火”反而激化冲突的悖论。 当前局势正逼近一个危险临界点: 能源设施博弈可能触发更大规模民生灾难,战略威慑的常态化正降低各方对升级的敏感度,而西方联盟裂痕则鼓励俄罗斯采取更激进的分化策略。 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如果“志愿联盟”军队真的部署乌克兰,他们将成为俄军的合法打击目标还是“免疫盾牌”? 若发生西方士兵伤亡,北约集体防御条款是否启动? 这个答案可能取决于士兵的国籍——美军伤亡与法军伤亡或将引发截然不同的反应链条。 更值得警惕的是,匈牙利开创的“能源反制”先例,会否被俄罗斯延伸应用? 倘若俄方以“保护盟友能源安全”为由,对乌境外供电设施发动“对称打击”,北约第5条款的模糊地带将面临极限测试。
刚刚,美国特使威特科夫透露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8月17日,他亲口确认,普京竟然
【74评论】【4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