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罗荣桓元帅病逝,总政治部主任的位置谁来顶替,是个大问题,罗帅生前多次提议,让萧华备选,但问题是,当时很多开国元帅和大将都还在世,让一个上将接任,怎么都说不过去,因此这件事变得非常棘手。
1963年,罗荣桓元帅病逝,总政治部主任的职位空悬,所有人都盯着,谁能补上这个位置。 最终,萧华成功当选,消息一出,军中议论纷纷,原因很简单,萧华的军衔是上将,年仅47岁。 1960年,时任总政治部主任的谭政大将被免职,当时,中央不得不请已经因病卸任的罗荣桓元帅再度出山。 虽然罗荣桓身体有点差,可他还是扛起了担子,但实际上,总政大量的日常工作,都是由他的第一副手萧华在处理。 如今罗帅离世,这个烫手的位置再次空了出来。 在元帅和大将的光环下,一个上将显得有些单薄,这不仅仅是军衔的差距,更是资历和威望的考验,因为总政治部是全军的政治中枢,主任必须能压得住阵脚,让全军信服。 果然,反对的声音很直接,第一,萧华太年轻了,在那些战功赫赫的元勋面前,47岁的他确实资历尚浅,第二,他缺乏一线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这在讲究战功的军队体系里,是个明显的短板。 当时,国防部长林彪支持萧华,认为他工作扎实,而总参谋长罗瑞卿则提议廖汉生,贺龙元帅推荐了赖传珠,他们代表的是更为传统的野战军功勋体系。 而不论他们如何争论,本质上,就两种声音,一种是看军衔、看战功、看年龄的传统路径,另一种,则更看重实际的政治工作能力和最高层的信任。 最终,毛泽东力排众议,态度非常坚决:“萧华当一把手没话说”,他认为,选干部不应该论资排辈,关键要看真本事,这不仅仅是对萧华个人的肯定,更是对军队干部选拔制度的一次冲击,意在推动干部队伍的年轻化。 其实早在萧华13岁就听过毛主席演讲,15岁被调入红四军,这位从红军时期就成长起来的“娃娃司令”,成长轨迹与我军的政治思想建设紧密相连。 他熟悉军队的政治工作体系,这是纸面战功无法替代的优势。 1964年秋天,萧华正式上任。 当时他正在杭州养病,抱病开始了一项特殊的创作,他要为长征写一部组歌,用艺术的力量来传承军队的灵魂。 最终,《长征组歌》横空出世,这部作品的影响力超乎想象,它把“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深深烙印在每一个官兵的心里。 周恩来总理先后观看了十多遍,给予高度评价,《长征组歌》的成功,雄辩地证明了萧华作为政治工作领导者的卓越能力。 萧华的这次任命,在当时看是一次“破格”,但从事后看,却是一次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它清晰地表明,在新的历史时期,军队领导力的内涵正在发生变化。 战功和资历固然重要,但对军队政治方向的精准把握、对官兵思想的有效凝聚,其价值愈发凸显,萧华用他的整个职业生涯诠释了这一点。 即便在1985年夏天病重之际,他仍在病床上撰写关于干部选拔和经济改革的提案。 中央军委后来评价他为“我军优秀政治工作领导者”,这是对他一生最中肯的概括,今天,在他的家乡江西兴国,萧华将军纪念馆静静伫立,而那首《长征组歌》,依然在驻地部队中传唱。 历史常常告诉我们,最合适的人选,未必是履历最完美的那一个,真正的领导力,在于能否洞察时代的需求,并用最有效的方式去解决最核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