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时候,朱元璋杀了刘伯温,为何朱棣要杀掉刘伯温的儿子?原因只有一个字,那就是

底层史观吖 2025-08-20 09:20:06

明朝的时候,朱元璋杀了刘伯温,为何朱棣要杀掉刘伯温的儿子?原因只有一个字,那就是权。刘伯温是明朝开国的大文臣,跟着朱元璋打天下有功,被封了伯爵,而且这爵位能一代代传下去,算是给老刘家挣下了铁饭碗。

要说起刘伯温的这伯爵当得属实憋屈。

朱元璋登基后封了六个国公、二十八个侯爷,他这个“诚意伯”岁俸才二百四十石粮食,抵不上李善长四千石的零头。

要知道刘伯温是朱元璋的“张良”,专门出主意的。

关键时刻朱元璋拿不定主意,都是刘伯温在旁边点拨,帮着做决断。

刘伯温还参与编了《大明律》,想出“卫所”这种军队制度,朝廷的架子能搭起来,他出了不少力。

而那天在御书房里,朱元璋拍着他肩膀说,先生是吾之子房啊!

但是却转身却对太子嘀咕,此人性刚嫉恶,终不为我所用。”

所以最终御史台成了他的刑场。

刘伯温早年考过元朝的进士,亲眼见过元朝的朝政有多乱,法律有多松垮,根本管不住人。

所以他一直觉得治国就得用重刑,自己还说过“见不得坏人坏事”,这性格让他得罪了不少人。

而朱元璋欣赏刘伯温的本事,也信他看得准,就支持他坐在御史台这个得罪人的位置上,让他长期握着这份权力。

让他干这得罪人的差事在合适不过。

他主张“重典治贪”,但是也因为这把淮西勋贵得罪个遍。

李善长的亲信李彬贪污军粮,刘伯温顶着压力判斩立决,刑场上血还没干透,淮西集团就把他老家青田的田契“孝敬”了朱元璋。

所以这也加速了刘伯温的死亡。

在洪武八年咳血还乡时,胡惟庸的探子就住在邻院。

当御医端来那碗“补药”时,刘伯温望着南京方向长叹,飞鸟未尽,良弓已折!

他已经猜到朱元璋容不下他了,想他也是大明的功臣一个最后落得个这样的结局。

可谁也没想到,这么个功臣,不仅最后自己死得不明不白,连带着两个儿子,下场都挺惨,给一辈子的功劳蒙上了层灰。

在刘伯温死后第四年,三十二岁的刘琏在江西粮仓前停住脚步。

此时在他怀里揣着刚整理完的《郁离子》手稿,但是袖中却滑出半张告密信,有人举报他“清查田亩暗助胡党”。

而当夜他跌进二尺宽的窄井,官服内袋的残纸被井水泡成墨团。

蹊跷的是,井沿青苔完好无损,江西布政使三天前刚调走护卫,朱元璋的朱批只有冷冰冰的“厚葬”二字。

九年后胡惟庸案发,刑部大牢里有个狱卒醉后哭嚎,那年江西的井是拿金砖垫过底的!

但是话没说完就被锦衣卫拖走。

还有刘璟他的硬骨头从小那就是极其出名的。

刘璟比他哥更像刘伯温,不光脑子聪明,跟他爹一样,对兵法、战局也看得特别准。

史书里说刘琏是个能干的官,刘璟呢,性子更“倔”,认死理,刚直得很。

那年他十五岁陪朱棣下棋,燕王让他“手松些”,他眼皮不抬,棋盘如疆场,让一步就是丢座城!

然而就是这把硬骨头最终撞碎了永乐朝的台阶。

1402年六月,南京诏狱的蟑螂爬过血痂。

朱棣把刘璟从牢里提出来,指着龙椅笑道,你爹辅佐太祖,你也该辅佐朕。

但刘璟突然挺直脊梁殿下纵使坐上龙椅,百年后史书也逃不过一个‘篡’字!

听到这大逆不道的话一旁的锦衣卫准备扑上来给他点教训时,没成想他咬断舌尖喷了狱卒满脸血。

当夜,他用发辫悬在梁上。

墙头刻的“乾坤正气”四字,被血糊得像幅写意画。

后来在江南茶肆里,说书人拍醒木讲得唾沫横飞,刘二公子进玄武门时大笑三声,说这门该改名叫‘篡武门’哟!

而这朱棣的报复比朱元璋更阴狠。

他留着“诚意伯”爵位给刘琏之子刘畾,却下旨“刘氏子孙永不得入仕”。

青田私塾里,先生见刘家孩子读《论语》就冒冷汗,赶紧捂住“君使臣以礼”那页,这话在永乐朝能要人命。

万历十二年钦差重修伯温祠堂时,族谱上刘琏、刘璟的名字洇着墨污,那是永乐年间三次涂改的痕迹。

祠堂天井有口填平的古井,导游总说“风水忌讳”,只有刘家老人知道,填井那夜,族人从土里刨出半块带血的金砖。

刘伯温看透元朝兴衰,却算不准朱家皇权这把刀,斩忠臣时用钝刃慢磨,杀骨气时用软绳暗绞。

三代人用性命下完这盘残棋,老谋士的毒药碗、坠井人的金砖垫、硬骨头的血棋盘,终究没换来史书半页清白。

说来说去都逃不过一个权字,皇权无情这可不是句空话。是血淋淋的教训。

0 阅读:38

猜你喜欢

底层史观吖

底层史观吖

真实的历史文化作品,爱公道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