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时,他一人歼敌400余人,立下汗马功劳,复员时却因工作人员写错一字,苦干33年临时工,直到退休后,老英雄的英勇事迹才终于被曝光。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上甘岭的炮火把山头削低了两米,焦土里混着弹片和鲜血。1952年11月,蒋诚拖着马克沁重机枪冲上537.7高地时,阵地上只剩24名战友,断粮断水11天。 美军飞机贴着战壕俯冲扫射,子弹掀起的土浪把他炸飞三米远。肚子被弹片豁开一道血口,肠子顺着军装往下淌。 这个重庆合川汉子咬碎后槽牙,抓起焦土往伤口一按,扯下绑腿布死死扎紧肚皮。重机枪枪管烧得通红,他架起枪托继续扫射,三天三夜没挪窝。 硝烟熏得眼睛直流血水,他却看见一架敌机俯冲下来——机枪口猛地抬高,火舌喷涌而出,敌机竟拖着黑烟栽进山谷。 战后清点战果,歼敌四百余人,打掉重机枪一挺,还创下整个战役中唯一用轻武器击落敌机的奇迹。 可这份由志愿军司令部签发的《革命军人立功喜报》,1953年寄往重庆合川时栽在了一个错别字上。 文书把"隆兴乡"误写成"兴隆乡",邮差翻遍地图没找着,盖个"查无此人"的红戳扔进档案馆角落。 1955年春天,揣着十六尺布票和几枚军功章的蒋诚回到老家,乡邻只当他是个普通退伍兵。 县安置办问他部队履历,他搓着结茧的手答:"机枪手,没职务。"登记册上"临时工"三个字,一写就是三十三年。 蚕桑站的烘茧房热得喘不过气,临时工蒋诚每天弓着腰捻茧子,汗珠子顺着肚皮滑进六厘米长的弹孔伤疤里。 有回锅炉漏水,他扑通跳进滚烫水池堵裂缝,两条腿烫得像剥皮青蛙。站长要报工伤,他摆手笑:"比上甘岭凉快多啦!" 老婆翻出樟木箱里的军功章摔桌上:"拿这个找政府!"他抄起扫帚把老婆撵出屋:"朝鲜埋了多少战友?我能喘气就知足!" 那年政府号召修路解决乡亲出行难,十公里砂石路修到一半没了钱,作为牵头人的蒋诚闷头跑进信用社。 三天后工地上哗啦啦响起了点钞票的声音,他蹲在土堆上吧嗒旱烟:"干就完了!" 直到路修通后儿子蒋明辉才知晓:父亲悄悄贷款,儿子咬牙卖掉婚房凑钱还债,蒋诚捏着欠条的手直发颤:"父债子还,天经地义。" 1988年合川修县志,师范校长王爵英在发霉档案堆里翻到那份退件喜报。当他在蚕桑站找到佝偻着腰捡蚕蛹的蒋诚时,老人正拿绷带缠渗血的肚子。 县委组织部长带着补偿金和新工作证上门,却被挡在门槛外:"钱给学校,证我留着。" 蚕桑站破例给六十岁临时工转正那天,全站职工才晓得,天天帮他们修自行车的老爷子,肚皮上嵌着三块弹片。 2023年1月5日,94岁的蒋诚合上眼睛。送葬队伍走过他亲手修的路,漫山油橄榄沙沙作响。 合川档案馆里静躺着那张迟到三十六年的喜报,泛黄的纸页上钢笔字依然清晰:"贵府蒋诚同志歼敌四百余名,击落敌机一架,创立功绩,业经批准记一等功一次......" 有人问他一辈子图啥?老人曾摸着肚子上的伤疤答:"肠子流出来那会儿,我就替牺牲的兄弟们多活一天。" 那个写错字的文书、那份尘封的喜报、那三十三年临时工,在他眼里不过是弹片擦过军装——真正的英雄,连伤痕都刻着信仰。 信息来源: 澎湃新闻——送别老英雄!上甘岭战役一等功臣蒋诚逝世 重庆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一等功臣蒋诚深藏功名的传奇故事
1986年老山前线,冲锋的路上一名战士牺牲了,战友只能把遗体裹起来,以免遭受二次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