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沾着血渍的急信送到毛主席手中,展开信纸的瞬间,他原本沉稳的手突然顿住,反复读了三遍“伍中豪遇袭牺牲”的字样后,竟红了失神良久。 要知道,从秋收起义那会儿起,多少硬仗恶仗都过来了,黄洋界保卫战那么险,他都能笑着说“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战友在身边倒下,他最多红着眼圈,转身就继续部署战斗。 可这次他捏着那张纸,指节都泛白了,过了好一会儿,才听见他低声叹道:“中豪才25岁啊……这孩子,太可惜了。” 这声叹息里的分量,得从伍中豪这个人说起。他是湖南耒阳人,家里是书香门第,可这小伙子偏不爱啃四书五经,18岁就背着包袱去了北京大学,在那里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回来就跟着闹革命。 后来考进黄埔军校四期,和林彪是同学,不过在红军队伍里,大家私下里都觉得,伍中豪比林彪更让人信服,倒不是说打仗不勇猛,而是他身上有种让人踏实的劲儿。 就说秋收起义那会儿,伍中豪带着一个营在铜鼓被敌人堵了个正着。当时队伍刚拉起来,装备差,不少战士还是农民出身,没经过正规训练,一看见黑压压的敌军就慌了。 伍中豪没喊口号,也没硬拼,他蹲在田埂上看了看地形,指着旁边一片茂密的油茶林说:“咱们钻进去,把他们引进来再打。” 结果真把敌军绕晕了,不仅突围出去,还缴了二十多支枪。后来毛主席跟人说:“中豪这小子,眼睛毒,能从乱麻里找出线头。” 到了井冈山,伍中豪的本事更显出来了。他不光能带兵打仗,还懂怎么跟老乡打交道。那时候根据地缺粮,他带着战士帮老乡割稻子,一边干活一边唠嗑,问他们日子过得咋样,有没有受地主欺负。 有回部队在宁冈驻扎,他看见老乡的稻田缺水,愣是带着战士们挖了条两里地的水渠,稻子熟了的时候,老乡们提着新米送到军营,说啥都要让战士们尝尝。 他常跟底下人说:“咱们打仗不是为了占山头,是为了让老百姓能安安生生种地过日子。”这话听着实在,战士们记在心里,跟老乡的关系也越处越近。 毛主席跟伍中豪走得近,不光是因为他会打仗、会做事,更因为两人想法能说到一块儿去。那时候红军该往哪儿走,根据地该咋建,大家意见不一。 有回在茅坪的屋里,两人围着一张旧地图聊到后半夜,伍中豪指着罗霄山脉说:“这里山高林密,进可攻退可守,而且两边连着湖南江西,咱们在这里扎下根,就能像棵大树似的慢慢长。” 这话正合毛主席的心思,后来根据地能在井冈山站稳脚跟,这个想法起了不小作用。 可惜天妒英才。1930年10月,伍中豪带着红十二军去打吉安,路过安福县的时候,碰上了当地的地主武装。 这些人熟悉山路,躲在暗处放冷枪,队伍一下子被打散了。伍中豪一边指挥战士们反击,一边往后撤,想把敌人引到开阔地。就在这时候,一颗子弹打中了他的肚子,鲜血一下子涌了出来。 身边的警卫员想背着他走,他摆摆手,喘着气说:“别管我,带队伍先走……”话没说完就昏过去了。等后续部队赶过来,他已经没气了,手里还攥着半截被血浸透的指挥旗。 消息传到红军队伍里,好多战士都哭了。跟伍中豪从秋收起义一路打过来的老兵说,伍军长从来没跟他们红过脸,打了胜仗先给战士们记功,缺了粮食自己先饿着。 彭德怀当时正在前线,听说这事,把帽子往桌上一摔,吼着要亲自带队伍去荡平那股地主武装,最后真把那伙人连根拔了,算是给伍中豪报了仇。 毛主席后来在好几个场合都提到过伍中豪。有次跟刚参军的年轻人聊天,说起井冈山的斗争,他说:“那时候我们有个伍中豪,25岁就能带一个军,文武双全,可惜走得太早了。” 说这话的时候,他望着窗外的山,眼神里带着怀念。其实大家都明白,主席惋惜的不只是一个年轻将领的牺牲,更是革命路上失去了一个能挑大梁的人。 那时候红军缺的就是这样既懂军事又懂民心的人才,每失去一个,都像在艰难跋涉中丢了一根拐杖。 伍中豪的墓在宁冈的山坳里,后来几经修缮,墓碑上的字还是能看出当年的苍劲。现在去井冈山参观的人,不少都会特意绕到那里看看。 这个25岁就定格在历史里的年轻人,或许没留下多少惊天动地的传奇,但他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里,用自己的本事和热血,为红军铺了一块坚实的基石。 就像毛主席那声叹息里藏着的,不只是对战友的不舍,更是对所有为了理想豁出性命的年轻人的敬意,他们或许没能看到胜利的那一天,但每一步前行,都踩着他们用生命铺就的路。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4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