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近代史上,有一个名字常被提起。他既是巨富,也是枭雄,还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蓝贵的过去 2025-08-19 16:22:10

广东近代史上,有一个名字常被提起。他既是巨富,也是枭雄,还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他叫陈廉伯,被孙中山称作“广东第三罪人”。他曾是广东商界的领头羊,号称要做“中国的华盛顿”,最后却在国难当头时提出惊世骇俗的建议:把香港“和平”送给日本。一个商人,如何一步步走向这样的深渊? 他出身富裕之家,从小聪明伶俐,又有机会在香港接受教育。精通英文,年轻时就进入汇丰银行广州分行,成了少见的买办人才。凭借语言和金融手腕,他迅速在商界打下名声。祖父本是有名的实业家和慈善家,给了他庞大的资源。他继承丝厂,扩大产业,在广州一带呼风唤雨。很快,他从一个银行职员摇身一变,成了广东数一数二的商界人物。 坐拥财富,他并不满足于赚钱。他要权,要地位,要在政治上有话语权。他开始活跃在商会,担任会长,掌控行业话语。他明白,仅靠金钱不能真正掌控格局,于是盯上了武装。作为广东商团的领袖,他积极扩充兵力。商团原本是地方自卫组织,但在他手里成了私人武装。他不断筹款,不断买枪,从海外订购大批武器。广州码头甚至出现过一艘运载军火的“哈佛号”,只不过那批枪械最终被政府截走,送往黄埔军校。 陈廉伯对政坛野心勃勃,口口声声要做“中国的华盛顿”。在他的设想里,商人阶层要掌握国家,军队要听命于商界,他自己就是那个带头人。1924年,他终于下定决心出手。十月,广州街头爆发商团武装与政府军的对峙,火光冲天,枪声震耳。这就是震惊一时的广州商团事变。陈廉伯把商团军推上战场,试图一举压制政府。 可是,陈廉伯低估了对手。孙中山政府迅速出兵,蒋介石亲自指挥,商团军溃不成军。广州城成了战场,民众饱受其害。事变被镇压后,孙中山愤怒至极,公开点名,把陈廉伯列为“广东第三罪人”。对他来说,这是一个无法洗脱的罪名。他以为自己能在政坛翻云覆雨,却在几天内一败涂地。 事变失败,陈廉伯仓皇逃亡,流落香港。他依旧有钱,依旧活跃在商界,可身份已经不同。他从风云人物变成叛乱罪人。失去政坛舞台,他依旧抱着幻想,想在新的局势中找回存在感。 抗战前夕,他走上了一条更危险的路。当时日本势力日渐逼近,他竟提出一个骇人听闻的建议:香港不如主动“和平”交给日本。理由是这样能避免流血,能保住商界利益。这种说法一出,无异于自毁名节。他不再是失败的商团首领,而是赤裸裸的卖国者。 等到日本占领香港,他更是摇身一变,加入了日军扶持的华民代表会。这个机构是日方统治的工具,而他堂而皇之地坐在其中。曾经的商界领袖,如今成了侵略者的附庸。他的声名彻底臭了。广东人提起他,不再是财富和能力,而是背叛和耻辱。 战争进入尾声,陈廉伯的处境急转直下。日本大势已去,他知道留在香港只有死路。他带着家眷,登上“白银丸”号轮船,准备逃往澳大利亚。可命运在海上终结了他。美军飞机锁定了这艘船,轰炸让海面掀起巨浪,轮船沉没,他和家人葬身海底。 这就是陈廉伯的结局。一个商界巨头,一个自诩华盛顿的人物,最终落得叛国求荣、全家覆灭的下场。他的经历让人唏嘘。他有过财富,有过权力,也有过机会,但他选择了一条背叛的路。 广东历史上,人们常常用“第三罪人”来记住他。这不仅是对他的定罪,更是一个警醒。财富和地位,并不能掩盖一个人的选择。一个人究竟成为什么样的历史角色,往往取决于他在关键时刻站在哪一边。陈廉伯站错了位置,也失去了最后的尊严。 今天再提起这个名字,人们不会想到丝厂和商会,不会想到广州的繁华,而只会记住他那段耻辱的历史。历史的铁笔已经写下,他试图做“中国的华盛顿”,却最终成了“广东的罪人”。

0 阅读:50

猜你喜欢

蓝贵的过去

蓝贵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