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让所有的美国导弹打不到中国!他是继钱学森以来,国家非常重视的人才,连美国人都非常忌惮他,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反导专家”陈德明!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戈壁滩的风沙吹了三十多年,陈德明的头发也跟着白了。这个湖南常德农村走出来的穷小子,小时候家里老人愁得直叹气—母亲、爷爷、奶奶、叔叔、父亲接连离世,村里人说他是“天煞孤星”。 谁能想到,就是这个差点辍学做木匠的孩子,后来成了让美国导弹都犯怵的“大国盾牌”。 1986年夏天,一部叫《飞向太平洋》的电影点燃了陈德明的热血。荧幕上运载火箭刺破苍穹的画面,让这个17岁的少年攥紧了拳头。 高考填志愿时,他盯着“国防科技大学航天动力学专业”一行字,眼睛都没眨。四年后毕业,学校想留他当老师,他却扛起行李直奔酒泉导弹基地:“坐办公室教理论,不如去一线给国家干点实在的!” 踏进酒泉那晚,六十多人挤在漏风的大通铺里,老式计算机吱呀作响,沙尘暴拍得窗户哗哗响。 战友抱怨“连只鸟都见不到”,陈德明却指着远处说:“这儿埋着搞导弹的无名英雄,是咱们国防最先进的地方!” 基地旁的烈士陵园成了他常去的地儿,守陵人讲的故事扎进他心里:有人一辈子没出戈壁,有人试验事故牺牲时还不到24岁。 “他们能守,我凭啥不能?”他咬着牙啃完37本外文手册,笔记写满十几本,连书缝里都塞满公式。 1998年的一次导弹定型试验,按老规矩得打十几发弹。陈德明突然拍桌子:“搞个‘一箭多雕’,一发导弹验证多个目标!”老专家们直摇头:“鸡飞蛋打谁负责?” 他连夜写满三稿纸的风险分析,硬是把方案顶了上去。结果一发弹干出三发弹的活,定型周期缩短八个月,省下几千万。这招后来成了导弹试验的“标配”。 2003年冬天,某新型导弹试射后失踪。四百多人钻沙漠找了大半个月,每天烧掉50万经费。陈德明被紧急调来,锁在机房盯了三天雷达数据。 突然指着屏幕喊:“弹头碎在30米地缝里!”原来他从八小时录像里揪出0.3秒的异常抖动。搜寻队按他画的坐标找,残骸离中心点不到两公里。 真正让美国人警觉的事还在后头,2007年中央军委下达死命令:2010年前务必突破中段反导技术!得在几千公里外用拦截弹撞飞20倍音速的洲际导弹,相当于“用子弹击中子弹”。 当时靶场设备比美国落后二十年,陈德明带着团队打地铺攻关。有回模型数据死活对不上,他连熬72小时晕倒在机房铁门边,手里还攥着演算稿。住院单写着“重度贫血”,三天后他又溜回试验场。 2010年1月11日,西北荒漠气温跌破零下二十度。拦截弹升空的瞬间,指挥大厅静得能听见心跳。三分钟后,雷达屏炸开一团耀眼光斑—靶弹被拦腰撞碎! 陈德明“噌”地跳起来挥拳,嗓子哑得喊不出声。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中段反导的国家,精度还压过美俄一头:咱们误差按米算,别人按十米算。 庆功宴上他滴酒未沾,连夜泡回实验室:“反导是矛和盾的较量,人家导弹变快了,咱们盾牌得更硬!” 六年后的二次试验,五角大楼用红字在评估报告标注:“中国建成全球第二套成熟反导体系。”靶场小战士偷偷发现,总师办公室多了个茶杯,底座刻着“2010.1.11”的坐标。 当年喊他“天煞孤星”的老乡,如今在电视里看他捧回一等功勋章。基地年轻人却给他起了新外号—“定海神针”。 有回新型导弹急等装备部队,他通宵改进射击偏差算法,四发弹干完九发弹的活。团队六年拿下19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他倒摆摆手:“从两弹一星到反导,都是一棒接一棒跑的。” 2022年珠海航展,外军将领围着红旗-19反导模型啧啧称奇。电视墙循环播放拦截画面,右下角闪着一行小字:“总设计师:陈德明”。 而此时真正的设计者,正在罗布泊调试第三代系统。迷彩服兜里塞着孙子满月照,身后夕阳把试验架照得通红,像矛,更像盾。 戈壁胡杨林黄了又绿,陈德明总爱对新来的研究生念叨:“导弹飞再快咱也不怕,只要这片沙地里的人肯拼命。” 他办公室窗台上摆着盆骆驼刺,根须倔强地扎进碎石缝—像极了三十年前那个背着书箱走进风沙的湖南少年。 信息来源: 中国军网——反导尖兵:导弹试验专家陈德明 新华网——时代先锋:反导尖兵陈德明
1980年5月18日中午,美国总统卡特白宫办公室的保密电话响了,得到这样一个消息
【48评论】【95点赞】
上城俊锋
必须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