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躺平”成为选择:是消极避世还是清醒自救? “不买房、不结婚、不生娃,工作够活就行”——这届年轻人的“躺平”宣言,正在撕裂社会舆论。有人怒斥这是“垮掉的一代”,逃避责任、浪费青春;也有人坦言“躺平是被迫的清醒”,在高房价、996和阶层固化的压力下,不过是选择了另一种活法。 批评者的逻辑直白且强硬:人生本就该奋斗,年轻时不拼,老了只会后悔。他们搬出“前人栽树”的道理,认为上一辈在更艰苦的环境里咬牙买房、养育子女,如今的年轻人凭什么“摆烂”?在他们看来,“躺平”是对个人潜力的放弃,更是对社会进步的拖累——如果大家都不愿加班、不愿竞争,经济怎么发展?社会怎么前进? 但“躺平者”自有其无奈的注解。某互联网员工晒出账单:月薪两万,扣除房租、通勤、基本开销后所剩无几,就算再拼十年,也未必能在一线城市买下一个厕所。“我不是不想奋斗,是奋斗的性价比太低了。”他的话戳中了很多人:当“努力”与“回报”严重失衡,当“内卷”变成无意义的内耗——为了一个晋升名额熬坏身体,为了一套首付掏空六个钱包,这样的“奋斗”究竟值不值得?在他们眼中,“躺平”不是放弃,而是“止损”:与其被资本裹挟着透支生命,不如退回基本线,保住健康和情绪,寻找工作之外的生活意义。 更尖锐的争议在于:“躺平”的对立面,真的是“奋斗”吗?有人指出,社会正在用“奋斗”绑架年轻人——企业把996包装成“福报”,用“成功学”PUA员工无偿加班;房产中介用“不买房就是失败者”的话术制造焦虑。当“奋斗”变成少数人收割多数人的工具,“躺平”反而成了一种无声的反抗:拒绝被定义,拒绝为不合理的规则买单。 或许,这场争议的核心,从来不是“该不该躺平”,而是我们的社会能否给年轻人一个“努力就有回报”的信念。当房价不再压垮梦想,当工作与生活能找到平衡,当“成功”的标准不再只有金钱和地位,“躺平”或许会自然退场——毕竟,没有人天生喜欢“躺平”,只是有人被迫选择了“不被伤害”。
当“躺平”成为选择:是消极避世还是清醒自救? “不买房、不结婚、不生娃,工作
泽睿的世界
2025-08-19 09:18:51
0
阅读:8
悠悠的波仔
平成废宅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