咎由自取!曾公然发表港独言论,支持乱港分子的知名面包巨头,终于倒闭了!谁能想到,这个陪伴无数香港人的41年老字号,竟然是个港独,即使后来道歉,但难逃破产,这样的结果真是大快人心......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4年,一家小小的面包店在香港诞生,郭鸿钧用自己的手艺和坚持,把这家店逐步做大,当时,香港的中秋节几乎只有传统月饼,油腻甜重,为了突围,他花了数年时间琢磨新口味,终于推出了口感清爽、外观别致的冰皮月饼,这种创新迅速赢得市场,甚至被不少人称为“改变了香港中秋习俗”的产品,靠着这款产品,郭鸿钧把大班从一家街头小店,发展成遍布商场、地铁站的连锁品牌,风头一时无两。 随着品牌知名度上升,大班逐渐进军内地市场,电商平台成了新战场,每逢中秋,冰皮月饼订单数以十万计,快递包裹堆满仓库,甚至有人说,中秋节不送大班的冰皮月饼,都不好意思登门拜访亲戚,那几年,大班的广告攻势猛烈,门店装修也越发精致,一副准备长期称霸月饼市场的架势。 然而,事情的转折点出现在2019年,那一年,香港社会局势急剧变化,舆论环境极为敏感,就在各大品牌小心翼翼、避免表态的时候,郭鸿钧的儿子郭勇维在网络上的一系列行为将大班直接推入了风暴中心,他更换社交平台头像、转发带有明显政治倾向的图片,并持续发布引发争议的言论,这些内容迅速在网上引发大量讨论和质疑,内地消费者的情绪也因此被点燃。 电商平台反应迅速,多个知名购物网站在短时间内下架了大班的所有相关商品,线下商超也纷纷撤柜,货架空空如也,本应是销量高峰的中秋节,大班却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内地代理商损失惨重,仓库里的月饼根本卖不出去,退货无门,只能忍痛销毁,这些代理商曾是大班在内地扩张的重要伙伴,结果却成了事件中最早感受到寒意的一群人。 舆论持续发酵之后,大班终于发布公开声明,试图切割郭勇维的言论与公司立场,可惜的是,这份声明没有明确立场,只强调“公司与个人言论无关”,模糊不清的态度并没有平息公众情绪,反而加深了不信任感,消费者已经不再愿意为这个品牌买单,而信任一旦丧失,就很难挽回。 2021年,郭鸿钧家族选择退出,将公司出售给廖志强,这位新东家原本是建筑行业出身,曾在大型集团任职多年,对企业重组颇有经验,入主后,廖志强启动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更换品牌标识、翻新门店、调整产品策略,甚至尝试在宣传语中淡化“大班”两个字的存在感,然而,再亮眼的装修也掩盖不了品牌形象已被严重损毁的事实,消费者不是因为店铺好看才买,而是因为对品牌有情感认同,而这种情感,在2019年那场风波之后,已经被切断。 之后几年,大班在内地市场彻底失去立足之地,销售额无法回升,在香港本地,经营同样陷入困境,租金负担沉重,顾客流失严重,门店数量从最高峰的28家一路下降至最终的12家,2024年起,多起拖欠租金的法律诉讼接连曝光,公司甚至以豪宅抵押借款1200万港元以求维持运作,到了2025年,连员工工资和强积金供款都无法按时发放,局势已无可挽回。 最令人震惊的是,公司宣布结业的前一晚,还安排员工将门店现金调回总部,第二天一早便贴出停业公告,200多名员工一夜之间失业,追讨薪金无门,不得不向破产欠薪基金求助,但众所周知,这类申请手续繁琐,能否拿回全额补偿,还遥遥无期。 不仅员工受害,消费者也遭遇巨大损失,大批未使用的月饼券在一夜之间变成废纸,消委会接到的投诉数量激增,许多家庭原本计划用这些月饼卡送礼,现在却连退款渠道都没有,对他们而言,大班不仅让他们失去了节日礼品,更失去了对一个品牌的最后一点信任。 与此同时,香港饼业整体也面临困境,凯施饼店清盘,泰昌饼家逐步收缩,超群面包艰难转型,产品口味多年不变,缺乏创新,难以吸引年轻消费者,大班曾靠冰皮月饼打开局面,但后续几乎没有推出过能引发市场热潮的新品种,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吃老本注定无法长久。 而郭勇维的行为,则暴露出家族企业的另一个老问题:没有做好交班准备,郭鸿钧曾强调顾客是企业的根本,不能得罪消费者,但郭勇维在互联网上的言行,却彻底违背了这一原则,他的轻率,不仅伤害了顾客感情,更直接把企业推向深渊。 对比之下,一些内地品牌则懂得如何利用国家叙事构建品牌情感,例如,长安启源通过将品牌与“边疆守护”故事绑定,不仅赢得了消费者的情感认同,也在商业上获得成功,这类策略表明,企业要想在今天的市场中立足,不能只看产品质量,更要理解社会情绪和价值共鸣的重要性。
实话很难听但这就是香港的现状
【5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