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反华游行几乎成为了家常便饭,这就很难让人理解,我们又不是侵略他们的日本,至于对我们如此抵触么? 先说说经济,这些年中韩贸易的天平明显歪了。 2023年,韩国对华贸易第一次出现逆差,180亿美元的窟窿已经够扎眼了; 到了2024年,这数直接飙到556亿美元,创下了历史新高。 要知道,以前可不是这样的,韩国的半导体、汽车这些拳头产品,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是常事。 变化就出在产业竞争上。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起来了,从电池的正极材料到隔膜、电解液,技术迭代快,成本控制得也好,韩国那边的同行压力陡增。 就说动力电池企业,有的不得不调整生产线;汽车品牌像现代、起亚,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被自主品牌一点点挤掉,直接影响到韩国本土的就业和产业链。 老百姓最实在,饭碗不稳了,钱难赚了,心里的火总得有地方撒,中国作为最大的贸易伙伴和竞争者,就成了显眼的靶子。 这种把经济压力转嫁到情绪上的做法,实在算不得明智。 再往深了说,历史和文化上的那些纠葛,也像根刺扎在那儿。 半岛过去长期是中原王朝的藩属国,这段历史在民族主义情绪冒头的时候,就容易被拧巴着解读。 有些韩国学者和媒体总带着点“受害者”心态说事儿,这种心态一发酵,就容易变成对现在中国的不信任,甚至反感。 文化上的摩擦就更明显了。 端午节咱们过了几千年,吃粽子、赛龙舟是传统,韩国搞了个端午祭申遗成功,就有人觉得这是他们独有的,对源自中国的根儿避而不谈。 还有汉服和韩服,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有些样式渊源很深,可偏有人硬说都是自己的。 连中医到了那边改叫“韩医”,还想拿去申遗,这种模糊文化源头的做法,难免让人觉得是故意的。 这些争议被放大后,每次都能点燃韩国国内的情绪,成了游行的由头,实在不值当。 更让人觉得不舒坦的是外部力量在里头搅和。 美国这几年在亚太没少下功夫,特朗普政府强调“美国优先”,逼着盟友选边站。 韩国作为美国在东北亚的关键盟友,日子不好过。 一边是美国压着它在高科技领域对华搞限制,想切断中韩的产业链联系; 另一边又要跟着强化美日韩军事协作,把矛头对准中国。 韩国夹在中间,政策空间被挤得越来越小。 这时候,国内的反华情绪反倒成了向美国表忠心的“低成本”办法,有些政客和媒体还故意放大这种情绪,转移国内矛盾。 美国就像个放大器,把本来可能只是经济摩擦或文化争议的事儿,升格成了带地缘政治色彩的对立,这背后的算计,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再看看那些游行的人,成分其实挺杂的。 有确实受了经济影响的工人、小老板,有本来就抱着特定想法的团体,还有些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被煽动几句就跟着上街了。 背后甚至还有些政治团体、宗教团体在推波助澜,借着民众的不满把矛头对准中国,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 其实韩国主流社会里,不少人都明白,和中国保持稳定的关系才符合实际利益,只是这些理性的声音,在街头的喧嚣和网络的吵闹里,常常被盖了过去。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讨论,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头像加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我们下期见。 信源: 原文登载于澎湃新闻2025年08月13日关于《韩国多地出现反华集会,李在明发声》的报道
韩国和日本造船厂最近挺头疼,本以为能接下美国军方的大船订单,捞上一笔。可美国却说
【11评论】【2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