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永图:暂不讨论中国崛起,先回答三个更重要的问题。第一,什么时候全球的精英会把孩子送到中国留学?第二,什么时候全球的年轻人会欣赏中国电影、文化和书籍?第三,什么时候全球消费者会首选中国品牌? 前不久,深圳那个热得像蒸笼的天气里,凤凰网办了个“2025中国企业出海高峰论坛”。会场里人山人海,跟顶流明星见面会似的,连过道都站满了人。这场面,说白了,就是现在中国企业家们集体焦虑和兴奋的一个缩影。 会上,白发苍苍的龙永图老先生又被问到了那个他十五年前就转述过的“灵魂三问”。龙老在深圳论坛上再次回应,话里透着一股子清醒和实在。他说,第三个问题,品牌,咱们已经开了个好头。但前两个,教育和文化,路还长着呢。 这三个问题,就像三面镜子,照出的不光是我们的长处,更有那些我们平时不太愿意直视的短板。 先说说龙老觉得最有谱的“中国品牌”。 有个在德国慕尼黑做工程师的朋友,前几年聊起车,他言必称“BBA”。可就在上个月,他突然兴奋地炫耀他新提的车,一台蔚来ET9。 他说,蔚来的换电站已经开始在德国铺开,内饰的科技感和舒适度,还有那个车载智能助手NOMI,让他觉得这根本不是一辆冷冰冰的机器,而是一个会交流的伙伴。更重要的是,他周围的德国同事们开始讨论中国电车,不是因为便宜,而是因为它们在某些体验上,确实做到了领先。 它说明中国品牌正在撕掉“价廉物美”的旧标签,开始跟“科技”、“设计”和“生活方式”这些词挂钩。再看看大疆无人机,在国外几乎就是行业标准;还有安克的充电宝,成了多少欧美科技博主视频里的常客。这些品牌,靠的不是国家补贴,是实打实地解决了用户的痛点,是在全球最挑剔的市场里一刀一枪拼出来的。 但咱也别高兴得太早。一个蔚来,一个大疆,还撑不起整个“中国品牌”的门面。在奢侈品、在精密仪器、在很多需要深厚历史和文化沉淀的领域,我们还是个小学生。这条路,才刚刚开了个头。 接下来说说更难的,文化。 这几年,我们的文化产品出海,确实有几个亮点。《原神》这款游戏,让全世界几千万年轻人一边“氪金”一边学中文“岩王帝君”怎么念;《三体》的英文版拿了雨果奖,连奥巴马都成了书粉;还有一些网剧,在东南亚也火得一塌糊涂。 可这些是“面”,不是“体”。咱们得问问自己,我们有没有像好莱坞那样,能持续不断地生产出让全球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的商业大片?我们有没有像J.K.罗琳那样的作家,能创造出一个风靡全球二十年的魔法世界?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现在好莱坞的电影里中国元素越来越多,但大多还是功夫、熊猫、红灯笼这些符号化的东西。他们想赚中国市场的钱,但他们打心底里,还没想过来认真理解和讲述一个现代中国的故事。 问题出在哪?龙老提了一句,“要生产更好的文化产品”。这话简单,做起来太难了。我们的故事,常常要么是讲给“自己人”听的,充满了我们熟悉但外界陌生的历史典故和文化背景;要么就是急着要“教育”全世界,姿态有点高。 我们很少能像《寄生虫》那样,用一个韩国家庭的故事,讲出全世界共通的阶级焦虑。 最后,聊聊最核心,也最难的那个问题:教育。 说实话,这些年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一直在增加。根据教育部最新的数据,2024年有超过50万的外国学生在中国学习,规模不小。但我们得冷静地看看结构,其中有多少是来自欧美发达国家?又有多少是冲着我们的顶尖学科来的,而不是因为奖学金或者“中国经验”? 哈佛、耶鲁、牛津、剑桥,这些大学为什么能成为全球精英的首选?几百年的历史积淀当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学术声誉和思想的自由市场。在那里,最顶尖的头脑可以碰撞,最大胆的想法可以被讨论,最前沿的知识被创造出来。它卖的不仅是文凭,更是一张进入全球精英网络的门票。 我们的大学,在硬件上已经不输甚至超越了很多世界名校。但硬件再好,也需要顶级的操作系统和丰富的软件生态。 这个“软件”,就是大学的精神和文化。 所以,龙永图老先生的这三问,十五年前听,觉得是个远大的目标;十五年后在再听,更觉得它像一把尺子,精准地量出了我们从一个“经济大国”走向一个“受人尊敬的强国”的距离。 品牌,是我们的“面子”,正在一点点挣回来。文化,是我们的“里子”,还需要精心织造。而教育,是我们的“底子”,必须下大力气夯实。 这条路不好走,尤其是在现在这个全球化遭遇逆风,贸易壁垒、地缘政治冲突不断的时代。但就像那场深圳论坛的主题“为开放的世界”一样,我们不能因为外面有风雨,就把门窗关上。恰恰相反,越是在这个时候,越需要我们拿出更开放的胸襟,更坚定的步伐,继续走出去,也欢迎别人走进来。
他们润出去了,却丢中国人的脸。
【3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