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反被聪明误”,贵州仁怀市一家理发店因取名“最高发院”引发轩然大波,店主本想靠谐音梗吸引顾客,没想到却引来市场监管局的“闪电执法”,招牌被勒令拆除,店名必须整改。 2025年8月中旬,贵州仁怀市一条街上的新动静,成了当地人手机里转发最多的话题。 一家刚开业的理发店,门头挂着块金灿灿的招牌,四个大字“最高发院”格外扎眼,底下还跟着一行小字:“处理人民的头等大事”。 店主大概是想靠谐音梗博眼球,可街坊邻居路过时,不少人都皱起了眉。 有人不知道因为感到有趣还是其他原因,将门面发到网上,立刻引起了很多网友的评论。 “这名字敢起?是剪头发还是判案子啊?”质疑声越来越多,还有网友直接举报了这家理发店。 事情发酵得很快,8月13日开业当天,店里就用“最高发院”当账号名,在短视频平台发了庆祝视频,镜头里满是鲜花和彩带,IP地址显示在贵州。 可刚过一天,8月14日,市场监管局就注意到了这些声音。 转天一早,盐津分局的工作人员跟着局长到了现场,没多废话,直接指出招牌违规,要求立刻拆除。 店员踩着梯子把招牌卸下来时,不少人围着看,门框上留下四个空钩子,像个没挂好的句号。 前几年,河北有家叫“饭醉团伙”的餐厅,招牌刚挂出去就被要求撤掉,说是容易带坏风气。 江苏有几家理发店叫“人民发院”,最后都改了名,还有人想叫“执发者”,因为谐音“执法者”,也被监管部门盯上了。 这些名字乍一听挺机灵,可到头来都栽了跟头。 河北的王尹律师说得明白,《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里写得清清楚楚,企业名字不能沾党政军机关的边,哪怕是谐音,变着法儿地蹭都不行。 “最高发院”跟“最高人民法院”就差一个字,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是故意的,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国家机关的名字代表着权威,跟剪头发这种生意绑在一起,不光坏了规矩,还容易让人误会这家店跟司法机关有关系,那不乱套了吗? 有人可能觉得,不就是个名字吗,至于这么较真? 可你想想,要是今天这家理发店能叫“最高发院”,明天会不会有人开家“中南海茶馆”,后天再来个“军委烧烤”? 这些名字听着离谱,可真要是挂出来,损害的是大家对国家机关的信任。 再说了,做生意讲究的是实在,靠耍小聪明吸引来的关注,能长久吗? 现在不少商家都琢磨着怎么搞点新奇的营销,觉得只要能上热搜,哪怕挨点罚也值。 加上“低俗”“不合适”这些标准有时候说不太清,就总有人想钻空子。 可法律红线就在那儿,广告法里规定,妨碍社会秩序,违背公序良俗的广告,最高能罚一百万。 真要是撞上了,可不是换个招牌就能解决的。 想开店的人可得留心了,给店铺起名不是拍脑袋的事。 先问问自己三个问题:这名字会不会让人想到不该想的部门?有没有难听或者让人不舒服的意思?别人一眼能看出来我是干什么的吗? 不确定的话,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查查规定,或者找律师问问,总比开业了再改强。 就像工商系统里有核名的功能,提前查查有没有问题,能少走不少弯路。 大家逛街时看到个新奇的店名,会心一笑挺挺好,可要是这笑声里带着对规矩的不尊重,那就变味了。 就像有人开饭店叫“饭醉团伙”,听着像开玩笑,可“犯罪团伙”这词儿能随便调侃吗? 理发店叫“最高发院”,看似巧妙,实则是把严肃的司法权威当成了玩笑,这背后藏着的,是对规则的轻视。 仁怀这家理发店的招牌拆了,可留下的讨论还在继续。 说到底,开店做生意,靠的是手艺和服务,不是哗众取宠的名字。 踏踏实实把活儿做好,哪怕叫“小李理发店”“街口美发”,时间长了也能攒下口碑。 要是一门心思在名字上耍花样,忘了该守的规矩,最后只能是白忙活一场。 来源:纵览新闻
这下可真出名了!不光贵州,全国人都知道了!贵州安顺有家叫“苗家贵客”的餐厅
【124评论】【4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