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玉麦,国是中国!将近一半的领土被印度侵占,一位藏族老人,带着两个女儿,拔掉印度国旗,34年守护中国1987平方公里国土! 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边境线上,有一个叫玉麦的地方。这里海拔3600多米,每年大雪封山半年,曾经到最近的县城要走整整一周山路。 1964年,当最后一批邻居因为生活太苦搬走后,玉麦乡只剩下桑杰曲巴和两个女儿卓嘎、央宗。一家三口,守着3644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一守就是34年。 桑杰曲巴是个放牧人,每次赶牛羊都要走七八天,翻越十几座雪山。他心里明白,牛羊走过的地方就是最好的界线标记。 有一次,他发现附近山头被人插了不明标识,二话不说爬上去拔掉,嘴里念叨着“这是我们祖祖辈辈放牧的地方”。为了更明确地表明这里的归属,他找来红布和黄布,用粗针大线缝了一面五星红旗。 虽然针脚歪歪扭扭,但每天清晨他都要把这面旗子升起来。女儿们好奇地问为什么,他认真地说:“让路过的人都看见,这里是中国的土地。” 生活条件苦得让人难以想象,玉麦不长庄稼,全家人一年的口粮都要靠桑杰曲巴赶着牦牛队翻山越岭去县城换取。这条路危险重重,一走就是好几天。 最让人心痛的是,他的一个女儿就是在这样的运粮路上遇到暴风雪,再也没能回家。妻子生病时,桑杰曲巴背着她想去县里看病,但山路太远,还是晚了一步。 即便遭受这样的打击,当有人劝他搬到山下过安稳日子时,桑杰曲巴还是摇摇头:“我们走了,这地方就真的没人了。” 1996年这一年,玉麦终于迎来了新住户,结束了32年的“三人乡”历史。2001年,通往玉麦的公路修通,但桑杰曲巴却在同一年病逝。 临终前他握着女儿们的手说:“咱们家守不了一辈子,但总会有人来接着守。”卓嘎和央宗接过父亲的糌粑袋和柴刀,继续每天升旗、定期巡山。 变化从公路通车开始提速,2003年来了第二户人家,2012年又搬来几户,到2017年已经发展到9户32人。 2019年,政府组织附近乡镇的47户人家整体迁入玉麦,全乡人口一下子突破了200人。央宗的儿子索朗顿珠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玉麦当乡长,成为这里第一个大学生干部。 卓嘎的女儿巴桑卓嘎也回到家乡,专门负责乡村振兴工作。现在的玉麦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年的竹竿旗杆被标准的钢制旗杆取代,但卓嘎家里还珍藏着父亲手缝的那面旗子。布料已经褪色,边角也磨破了,却成了最珍贵的传家宝。 漏风的木板房变成了藏式风格的二层小楼,学校、卫生院、游客接待中心一个个建了起来。家家户户都办起了家庭旅馆,靠着来看边境风光的游客实现了致富。 玉麦的守边故事还在继续,边防派出所的民警与当地护边员建立了固定合作,每周都要联合巡查边境线。 移民管理警察每个月还会组织大规模巡边,徒步几十公里,翻越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口。曾经桑杰曲巴走过的那些巡边小路,现在成了热门的红色旅游线路。 游客可以亲身体验这条艰险的守边路,感受那份沉甸甸的坚守。从“三人乡”到“小康乡”,玉麦用了半个多世纪。 这里的人们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着脚下的土地,当你看到玉麦山谷里飘扬的五星红旗时,是否会想起那个在风雪中一针一线缝制国旗的老人? 桑杰曲巴走了,但他的精神还在这片土地上传承。女儿们接过了父亲的使命,新一代年轻人也选择回到这里建设家乡。 玉麦变了,从荒凉的边境小乡变成了富裕的旅游目的地。但不变的是那份守土有责的信念,不变的是每天升起的那面国旗。 “如果你是索朗顿珠,会放弃城市高薪回乡守边吗?为什么?” 参考资料: 2018—10—19 央视网——致敬!一家三代人,半个多世纪,守护着中国人口最少的乡,为了一个最神圣的承诺!
我怀疑过印度研发进度慢也怀疑过他们技术路线有问题实在没想到,T800碳纤
【71评论】【37点赞】
用户11xxx51
[作揖]致敬平民英雄